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今年一季度,我國裝備制造企業新增訂單同比減少、已簽訂單擱置、資金流動不暢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滯后效應正逐步釋放。為積極有效應對危機,國務院2009年5月12日全文發布《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從《規劃》內容可以看出,其最大亮點是:在加快發展一批大型技術裝備的同時,首次提出了主輔并重的發展理念。《規劃》強調,要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重大裝備辦主任隋永濱解讀認為:“這說明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主機與輔機同時發展的新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規劃》全文發布不僅有利于推動重大技術裝備及相關零部件行業的發展,內容還涉及電力、石化、輕紡、有色等多個行業振興規劃的落實,對相關行業發展都是極大利好。
保增長與提素質調結構并行
針對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一系列依然突出的問題。《規劃》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堅持裝備自主化與重點建設工程相結合,堅持自主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堅持發展整機與提高基礎配套水平相結合,堅持發展企業集團與扶持專業化企業相結合。
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規劃》提出要同時發展一批專業化零部件企業,即鼓勵主機生產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系統集成為主轉變,引導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這也是《規劃》的一大亮點。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如何通過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一直是業內熱議的焦點。專家認為,一方面,國內企業應加快同行間的重組步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考慮上下游之間的產業整合;另一方面,國內企業應抓住金融危機的機遇試水海外并購,而這種嘗試并不是盲目大規模地海外抄底,而是在做好充分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在已有戰略規劃指導下不斷探索。
在上述原則指導下,《規劃》提出了保增長、擴內需、提素質、調結構的主要目標:一是產業實現平穩增長,為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確保國民經濟穩定增長提供保障;二是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穩定在70%左右;三是重大裝備研制取得突破,百萬千瓦級核電設備等一批重大裝備實現自主化;四是基礎配套水平提高,特種原材料實現重點突破;五是組織結構優化升級;六是增長方式明顯轉變,力爭大型企業集團的現代制造服務收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20%以上。
依托重點項目推進自主化
圍繞保增長、擴內需、提素質、調結構的主要目標,《規劃》提出了四項主要任務,即依托十大領域重點工程,振興裝備制造業;抓住九大產業重點項目,實施裝備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產品制造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推進七項重點工作,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這里提到的十大領域重點工程包括: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建設、城市軌道交通、農業和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和民生建設、科技重大專項等。
可以看出,相關領域的重大技術裝備市場無疑會得到強力拉動。也有專家擔憂,由于涉及到的項目比較多而散,會出現陽光普照而聚光效應不突出的問題,相關工程能否得到有效落實還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協同推動。
與其他產業相比,裝備制造業的調整和振興有其自身優勢,即其他行業規劃的落實可以帶動裝備的市場需求與發展。
《規劃》明確提出,要抓住九大產業重點項目,實施裝備自主化。一是依托鋼鐵產業,推進大型冶金成套設備自主化;二是依托汽車產業,實現發動機、變速器、新能源汽車動力模塊等關鍵零部件制造所需裝備的自主化;三是依托石化產業,推進石化裝備自主化;四是依托船舶工業,實現船用柴油機、曲軸、推進器、艙室設備、甲板機械等關鍵零部件制造所需裝備的自主化;五是依托輕工業,推進輕工機械自主化;六是依托紡織工業,推進紡織機械自主化;七是依托有色金屬產業,推進有色冶金設備自主化;八是依托電子信息產業,推進電子信息裝備自主化;九是依托國防軍工,推進國防軍工裝備自主化,發揮軍工技術優勢,促進軍民結合。
此外,在提升配套產品制造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方面,《規劃》提出:大力發展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和特種原材料。在推進七項重點工作,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方面,《規劃》提到: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加快完善產品標準體系,用境外資源和市場,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加強企業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