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全省教育科技創新大會暨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以“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為抓手,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建設一支規模龐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中原大工匠”作為企業技術“火車頭”,往往代表著所在領域的技能高峰和精神引領,對于“人人持證、技能河南”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帶動意義。
為探尋他們背后的故事,大河報·大河財立方策劃推出“走近中原大工匠”系列報道,“云”對話中原大工匠,致敬最美勞動者,獻禮黨的二十大。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在中原大地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長期堅守在生產一線,手握關鍵技術,個個身懷絕技,用一念執著、一份堅韌、一片情懷,不斷延伸行業創新的廣度與深度。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原大工匠。
從字面來看,他們必然具備高超的技術技能和創新能力;從評選指標來看,他們還必須具有崇高的職業精神,創造了可觀的綜合效益。他們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河南現有127位“中原大工匠”
他們是怎么評出來的?
首先,什么是“中原大工匠”?
根據相關評選指標,“中原大工匠”的評選對象,是各類企業中長期在生產一線崗位工作,有崇高的職業精神,掌握關鍵技術、絕招絕技,富有創新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力的職工。推薦人選以產業工人為主,向重點行業和制造加工工業的生產一線職工傾斜。也就是說,“中原大工匠”是產業工人中的絕對佼佼者。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讓這一詞匯成為各界關注的熱點;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工匠精神的熱度持續升溫。
也是在這一年,黨的十九大召開,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金藍領”技能人才和工匠的培養蔚然成風,越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河南作為制造業大省,積極響應,提出了打造“技能豫軍”的目標。自2016年起,開始啟動“十三五”萬名大工匠培養選樹計劃,即“十三五”期間,全省推動企業每年培養選樹2000名大工匠,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實現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從中公開評選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原大工匠”。為實現該計劃,2018年,河南省還在全國工會系統最早出臺了《中原大工匠選樹管理辦法》,明確了“中原大工匠”的評選維度,讓“技能豫軍”的培育力度與氛圍更上一個臺階。
據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統計,截至目前,“中原大工匠”的評選已成功舉辦五屆,入選人物已有127名。
“中原大工匠”究竟牛在哪里?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省5700萬勞動適齡人口中,技能人才有900多萬,其中高技能人才有200多萬。如此大規模的技能人才中,只有百余位脫穎而出,獲評“中原大工匠”,他們究竟牛在哪里?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梳理發現,這127位“中原大工匠”分布在鋼鐵、紡織、煤炭、電力、航空航天、超硬材料等河南重點制造業行業,還有來自于汴繡、汝瓷、豫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一線工人和專業技術人員。他們作為技術帶頭人,帶領企業在細分行業持續攻堅,筑起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例如,第五批入選的張存升是河南省力量鉆石股份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被譽為變鉆石的“魔術師”。河南工業大學超硬材料及制品專業畢業的他,在行業內已經深耕鉆研了17年,主持研發了“超精密加工用細顆粒金剛石”“寶石級大單晶”“IC芯片用特種八面體金剛石”等多個重大項目,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創效數億元。
平頂山天安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八礦信息中心技術組組長楊慶華被稱為“智能礦山”先行者,兩次獲省煤炭系統計算機技術比武第一名,開發了10多個信息化自動化管理系統,帶隊接入智能礦山子系統30多個,破解20多項信息技術難題。
中鐵七局三公司盾構分公司的盾構機械操作工、技師羅浩是個95后,從技術小白一路成長,如今他不僅掌握了盾構機的維保技能,還成為合格的盾構司機,甚至能獨立安裝調試盾構機,解決技術難題。他撰寫的《盾構機到達使用年限后的升級改造技術研究》,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完成盾構機延壽任務,節約資金1200余萬元。
許昌德通振動攪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技術總監、高級工程師李冠峰的帶領之下,死磕振動攪拌技術,一舉解決混凝土材料微觀均勻這一世界性難題,延長混凝土壽命10%以上,成為該行業的“隱形冠軍”。李冠峰本人還主持研制了世界首臺混凝土振動攪拌工業機、世界首臺水泥穩定碎石振動攪拌工業機,獲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建筑材料創新獎一等獎等眾多行業大獎。
第三屆的30名“中原大工匠”為例,他們在3年時間內,共計實施創新課題737項,取得技術創新成果760項,獲得國家專利951項,總結先進操作法54項,創造經濟效益16.3億元。
讓“工匠精神”成為燎原之勢
河南省總工會曾表示,中原大工匠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期工匠精神,為促進企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全省廣大職工要以他們為榜樣,不斷學習新知識、練就新技能、創造新業績。
作為技能人才的“火車頭”,“中原大工匠”代表著所在領域的技能高峰和精神引領。對他們的表彰,體現了對于一線勞動者的敬意,更是對“工匠精神”的呼應,要讓“大工匠”的星星之火,引領形成“工匠精神”的燎原之勢。
如今的河南,正在向著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邁進。確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河南、確保高水平實現現代化河南,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需要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勞動者隊伍。河南省深入推進的“十大戰略”中,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居首,要實施好這一戰略,不僅需要頂尖創新人才,也離不開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河南省政府領導也多次強調加快建設“人人持證、技能河南”。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原黨組書記、廳長李濤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國博弈的焦點在制造業,區域競爭的重心在制造業,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主要賽道也在制造業。河南雖是工業門類較為齊全的省份,但產業競爭力不足問題仍較為突出,產業鏈上“斷點”“堵點”仍然較多,必須想辦法延鏈、補鏈、強鏈。要補充這些短板,顯然亟須加快建設一支規模龐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充分發揮技能人才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2月18日,《河南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提出到2025年,“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持證人員總量達到3000萬人,新增取得相應技能證書人員達到1050萬人,從業人員持證率達到60%以上;新培養高技能人才380萬人,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608萬人。到2035年,從業人員基本實現“人人持證”,全民能力素質明顯提升。
要實現上述目標,“中原大工匠”這一群體,無疑將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他們的評選表彰,也將釋放出尊重勞動、注重質量、追求卓越的積極信號,激勵更多的技能人才樹立工匠意識,不斷增強本領,邁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