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一個并沒有那么性感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硅料漲價150%。從年初的每噸8萬已經飆升到了20萬以上。
這是一個認知度沒那么高的行業,太陽能電池組由硅制成,硅料是光伏產業最上游,硅料漲價直接影響下游硅片、電池組件報價。今年以來,單晶硅片的價格已經上漲了50%,電池片上漲了10-20%。
這給正在大肆擴張期的光伏產業踩下了減速器。在碳中和元年,很多下游廠商沒有滿開產能。在光伏龍頭隆基股份最近發布的半年報中,他們的產能基本在70-80%。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成本上升,毛利率下跌。毛利率同比減少了4.28%,營業成本暴漲了75.92%。
對于隆基這樣的巨頭,硅料上漲只是短期陣痛,很多中小電池組件廠難以承受昂貴的硅料,只能關閉產線。光伏行業多年沒有站在聚光燈下,它迎來了最好的時刻。但熱鬧背后是殘酷的又一次洗牌。
無人能否認光伏行業在“碳中和”大背景下的前景,然而很多玩家還沒有學會理性。這波暴漲中,很容易能嗅到躍進的味道。當硅料價格最終回歸市場規律,避免一地雞毛是更大的難題。
供需之痛
很長一段時間,硅料并非稀缺品。
比起行業發展初期,當前硅料供應已經相對可控。2012年前,硅料都由德國、韓國幾家國外廠商壟斷,但2016年,經過幾年投入,我國的多晶硅產量已經占到一半,去年占到了七成,國產硅料基本出自通威股份、新疆大全、保利協鑫幾家巨頭。他們的產能足以覆蓋行業需求,在這輪漲價前,硅料價格一度跌到每噸5萬元,很多中小企業無法支撐倒閉。
今年硅料忽然緊俏,主要原因還是光伏行業爆發。2020 年各國相繼提出“碳中和”目標,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高達130GW,同比增長13%,國內增速更為迅猛,同比增長60%。
2021年,光伏又加了一把火。今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成為各方津津樂道的“碳中和元年”。
下游廠商如隆基、中環這樣的巨頭紛紛擴產,還有不少資本和政府扶持的新玩家入局,如廣東高景太陽能科技2019年才成立,背后是IDG資本和珠海龍頭國企華發集團。去年底,這家過去沒有聲音的公司宣布要在金灣投資170億建立單晶硅片制造基地。這個基地1月29日動工,6月18日投產,只用了140天。
除了高景太陽能,根據證券時報統計,光伏行業的新手如上機數控、京運通、雙良節能已經建成和規劃的硅片產能已經超過187GW。具體到最終端電站,今年全球的光伏裝機量高達170GW,比去年增長10%以上,這一數字對應了57.65萬噸硅料。
但顯然,目前產能需求無法滿足,2020年多晶硅料產量不過50多萬噸,今年不少硅料廠商擴產,2021年底名義上能達到67.4萬噸,但因為很多產線還在爬坡,真正能拿出來的硅料也就58.5萬噸。
這幾家公司擴產速度并不慢,根據通威股份公告,其在樂山和保山在建的1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今年底就要投產,明年還有包頭5萬噸項目,到2022年,通威股份的高純晶硅產能會達到33萬噸。根據《證券時報e公司》粗略統計,今年各大公司規劃的新產能就有180萬噸。
但這些未來計劃無法解燃眉之急。在整個光伏產業鏈,硅料投入最高,每噸高達8-10億元,而且只有新疆、內蒙等少數地區出產。這和芯片行業中的晶圓生產有相似之處——很難在短期內擴產。
根據統計,一個多晶硅項目從立項到投產都要13-15個月,產能爬坡還要至少3個月,在這個等待期,硅料價格很難下跌。“產業人士自身也確實有責任,明明這個環節已經不均衡了,我們還在投資,最后無米下鍋,最終只能被動等待。” 隆基股份董事長鐘寶申表現出無奈。
擁硅為王?
“擁硅為王”的說法甚囂塵上,但所有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巨頭們都在搶料,提前鎖定產能。一季度,硅料還是每噸9萬元時,隆基股份、中環股份分別和硅料廠商江蘇中能簽署了長期訂單,總共44.14萬噸,這兩個大單子耗資近400億。隆基股份還找海外的供應商福萊特和韓國OCIM簽訂了3年的采購合同,花掉了167億。另一家生產單晶硅片和電池的龍頭晶澳科技也和亞洲硅業簽署了長單合同,采購期直接到了2025年8月,總采購量達7.5萬噸。
但采購到位畢竟需要時間,短期來看,價格上漲無可避免,直接后果是終端客戶裝機量下跌。年初,彭博新能源財經、伍德麥肯茲等國際能源資訊公司預測今年國內的新增光伏裝機量能超過60GW以上。但半年過去,新增裝機量只有13GW,還不到四分之一。 “從市場來看,1.8 元/W以上組件價格有客戶在接受,但并不是所有的客戶都能接受這么高的價格,所以市場還需要一個再平衡的過程。”隆基相關人士對36氪表示。
掙錢的硅片廠商還有更多騰挪空間,但原本就在微笑曲線底部的電池和電池組件廠商們,雖然提價,仍然難以負擔成本。普遍來說,電池的毛利年初還有19.53%,到第一季度末就只剩下5.83%。即便是晶澳科技這樣的巨頭也難獨善其身,其上半年太陽能組件板塊營業成本增加了70.5%,但毛利還減少了7.85%,只有12.25%。
在這次暴漲中,硅料龍頭自然得益,以通威股份來說,今年上半年營收就超過了2019年全年,利潤翻了兩倍,毛利近70%。
產能過剩的隱憂如影隨形。 “如果1.8元/W的價格不能形成高銷售額,那硅料價格可能就會下調。硅料其實還是要看下游需求的支撐,今天還沒辦法去判斷硅料未來的走勢。”上述隆基相關人士表示。
很多做下游的廠商正硅料終究是周期性資源,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給出了判斷:“明年還好,硅料產能釋放不出來,但(硅料廠)后年的日子可能就不好過了。”
經歷了數次波峰波谷,光伏行業震蕩前行,對于硅料廠商來說,繁榮帶上了些非理性色彩,或許此時是更應該謹慎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