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3月3日,上海臨港新片區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專項規劃(2021-2025)》,提出了這一目標。
1000億元是個什么概念呢?
2020年,上海張江的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剛突破1000億元。而上海張江擁有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紫光展銳等知名企業,占據了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半壁江山”。
這意味著,上海臨港新片區的目標,是要在五年內再造一個張江。
3日晚間,處于上海張江的中芯國際,也迎來了久違的好消息——中芯國際與阿斯麥簽下大單,訂購12億美元光刻機!
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方芯港”
據了解,臨港新片區已引進華大、新昇、格科、聞泰、中微、寒武紀、地平線等40余家行業標桿企業,初步形成了覆蓋芯片設計、特色工藝制造、新型存儲、第三代半導體、封裝測試,以及裝備、材料等環節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規劃》指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新片區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創新基地的基礎框架;到2035年,構建起高水平產業生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方芯港”。
從產業規模看,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芯片制造、裝備材料主導地位進一步加強,芯片設計、封裝測試形成規?;?。
從技術創新看,到2025年,先進工藝、成熟工藝、特色工藝進入國際前列,EDA工具、光刻膠、大硅片等關鍵“卡脖子”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2種以上關鍵裝備進入全球領先制造企業采購體系。
從企業培育看,到2025年,引進培育5家以上國內外領先的芯片制造企業;形成5家年收入超過20億元的設備材料企業;培育10家以上的上市企業,圍繞5G、CPU、人工智能、物聯網、無人駕駛等細分領域發展壯大一批獨角獸設計企業。
此外,《規劃》還提出,匯聚超過2-5萬名碩士以上學歷的集成電路從業人員,實現園區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強度1500萬元/畝,產出強度1500萬元/畝。
打造上海芯片制造新高地
在集成電路產業規劃上,臨港新片區非常重視“高端引領”和“全產業鏈發展”。在具體發展領域非常重視已經形成的特色工藝和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優勢,并尋求新應用領域及增量增長。
在芯片制造環節,《規劃》指出,臨港新片區要積極承擔國家戰略,追蹤國際先進工藝演進,以發展先進工藝和特色工藝為兩大重點,打造上海芯片制造新高地。積極對接引進國內最先進工藝線放大項目,推進磁存儲器(MRAM)、3DNAND、半浮柵等新型存儲項目落地,提升新片區芯片制造產業能級,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國內特色工藝生產高地,堅持市場需求與技術開發相結合,推動BCD、IGBT、CIS、MEMs等特色工藝研發與產業化,支持細分領域IDM項目建設。推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實現由國內引領向國際領先跨越。推進6英寸、8英寸GaAs、GaN和SiC工藝線建設,面向5G、新能源汽車等應用場景,加快化合物半導體產品驗證應用。
在芯片設計方面,《規劃》強調通過結合新片區產業特色,突出新應用領域及增量增長,發展芯片設計業。重點支持EDA設計工具及關鍵IP;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等臨港重點產業配套關鍵核心芯片;高端芯片,面向AI、5G射頻、功率芯片、相變存儲器(PCRAM)、阻變存儲器(RRAM)等上海尚未有顯著布局的新興領域實現增量發展。
在配套措施方面,《規劃》提出,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引導長期資金投入。擴大產業基金規模,爭取國家基金、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基金等對新片區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的支持。加強與科創板戰略對接,支持符合條件企業上市直接融資,提升企業自我造血能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等特色科技金融業務,推動投貸聯動等金融創新,研究制定針對集成電路企業的長期、低息貸款政策,支持企業拓展海外融資渠道等。
中芯國際12億美元買光刻機
中國集成電路看上海,上海集成電路看張江。未來上海的集成電路,會要看臨港嗎?
上海張江,占了上海市集成電路產業的“半壁江山”,并且形成了最為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華大半導體、紫光展銳、上海微電子裝備、盛美半導體等知名企業均位于張江。
根據“浦東發布”,目前,張江集聚了集成電路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企業共200余家,2020年產業營收規模首超千億元,達到1027.8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2.5%。
2020年,張江注冊資本超過5000萬元的內資新設大項目共有72個,合計注冊資本185.21億元,其中集成電路和新能源汽車領域共新增注冊資本115.3億元,占全年新增內資的36.5%。
上海張江的集成電路產業有如此聲色,不得不提20年前中芯國際的進駐。2000年,張汝京來大陸投資,探索中國大陸第一座集成電路8寸廠應當建在哪里時,時任上海市經委副主任的江上舟聽說后,立刻邀請他到上海建廠,中芯國際的第一座廠最終落戶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
如今,中芯國際最先進的生產線12英寸芯片SN1項目也在張江開工建設,這是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和量產的主要承載平臺。
3月3日晚,中芯國際發公告稱,公司于2月1日與阿斯麥(ASML)上海簽訂了經修訂和重述的阿斯麥批量采購協議,將采購協議的期限延長一年至2021年12月31日。根據批量采購協議,公司已就購買用于生產晶圓的阿斯麥產品(即光刻機)與阿斯麥集團簽訂購買單,訂單金額12億美元。
荷蘭公司阿斯麥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制造商,光刻機是芯片制造所需的關鍵設備。中芯國際一直是阿斯麥在中國區的客戶。對于這項12億美元訂單包含的產品、機器型號,公司尚未公布。
“制造”是整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牛鼻子”,對上服務生產設計企業,對下帶動原材料和設備企業。中芯國際的到來,很快為張江吸引來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套產業。這也是臨港新片區在集成電路產業規劃中格外重視芯片制造環節的原因。
集成電路是人才密集型產業,根據安居客統計,2020年以來上海張江房價呈走高趨勢,已經接近8萬/平方米,未來張江的用工成本以及人才留居成本可能不像以前那樣有優勢,臨港新片區在人才、土地等政策方面有很大空間。
張江和臨港這一北一南兩片區域,繪制了上海浦東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藍圖。在2021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政協委員方奇鐘還建議,張江和臨港要增進南北聯動、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