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坤
6月2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0年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情況。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434.9億元,同比下降19.3%。
聚焦到汽車行業,1-5月,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為26614.1億元,相比2019 年31942.8億元同比下降13.6%;營業成本22767.5億元,相比2019年27074.0億元同比下降12.8%;共計實現利潤1193.5億元,相比2019年1881.6億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3.5%。
而在中國之外,全球汽車產業也面臨著銷量下滑和利潤走低的雙重危機。日漸疲軟的銷量和持續不見回報的大手筆新能源投入,間接導致了全球汽車行業高達1.1萬億美元的債務規模以及3.4倍的債務杠桿。
毫無疑問,2020年對各大車企將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受多重因素影響,汽車行業似乎仍然處在一個不明朗的螺旋下降態勢之中。
2020中國汽車制造業企業利潤或將重回2013
根據此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5月汽車制造業的利潤額僅為1193億元,同比下降33.5%,是整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出現大幅度雙位數負增長的行業之一。
如果按照這一趨勢推算,2020年汽車制造業利潤全年大約為3000-4000億元,相比2019年有預測將有較大的幅度的衰減。
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受市場以及外部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利潤首次跌破6000億元,成為“效益”最差的一年。
2015年,中國汽車制造業利潤首次突破6000億元,直至2017年時,汽車制造業利潤連續增長至6833億元。同時,在這一年中,中國汽車產銷量達到2901.54萬輛、2887.89萬輛,分別保持3.19%、3.04%的增長速度。
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遭遇了近三十年來的首次下滑,最終導致汽車制造業利潤總額出現負增長,且幅度高達10.9%。雖然2018年的汽車制造利潤有所下滑,但在整體上仍保持在6000億元以上,與2015年幾乎保持持平。而到2019年時,這一數字直逼5000億元。
相關分析專家指出,如果2020年汽車制造業回歸到4000億元附近的利潤水平,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將重新回到2012年附近的經營情況。“大批上下游企業將會進入危機狀態,即便是目前表現較好的頭部企業也仍然面臨著整個市場變化帶來的危機”。
辛苦奮斗十余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行業專家表示,盡管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況,但大概率已經成為現實。“對于企業來說,利潤水平的減少不是斷崖式下跌,而是溫水煮青蛙。當下汽車企業必須提高警惕,調整經營節奏,直面挑戰”。
全球汽車汽車經營收入或將下降14%
除了國內汽車產業面臨的問題之外,全球汽車產業當下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在過去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里,除中國以外的全球汽車制造的工廠中,已經有超過150多家出現過停工停產狀態。即便是復工復產后,產能已久難以回到疫情之前的巔峰狀態。從主流車企方面看,僅豐田汽車此前停工工廠就達到30家,福特也曾關閉了巴西、阿根廷、德國等在內的20余座工廠。
除了全球范圍內汽車工廠停工影響之外,疫情導致了全球經濟的疲軟,間接導致了汽車銷售的疲軟。
根據此前數據,2019年,全球汽車銷量實現9030萬輛,相比2018年減少了400萬輛。對此,有相關人士在疫情發生前進行分析,2020年的汽車行業發展仍將面臨很多困難,很大程度上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
全球咨詢機構穆迪在3月末將2020年全球汽車預計下降比例調整為14%。按照穆迪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從9000萬輛變為7700多萬輛,減少近1300萬輛,這在汽車行業近幾年的發展中絕無僅有。針對今年銷量數據的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影響全球汽車工廠的生產制造,另一方面,包括汽車在內的一系列消費活動受到很大程度抑制,這直接導致全球產品銷量減少。
銷量的下降直接導致當期收益的減少。2020年6月,全球汽車企業利潤標桿豐田汽車下調了2020財年銷量目標。豐田預估其全球汽車銷量將下滑至890萬輛,亦是九年來新低。豐田2019財年全球銷量為1046萬輛。豐田社長豐田章男還表示,“從普遍角度來看,汽車產業的經營范圍很廣,對日本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很大,我們很難精準地預測未來企業盈利狀況。”
此前資料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158家車企最終損益為下降85%。二季度整體預計轉為虧損。美國福特汽車4至6月的虧損額預計將從1至3月的6億美元擴大到50億美元以上。德國大眾也預計二季度出現虧損,掌門人迪思明確對外表示:“大眾汽車迎來最嚴峻的時期”。
相關分析專家表示,目前全球汽車企業對于當年度利潤下降都有著清晰的判斷,利潤下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20年全球汽車利潤水平下跌幅度可能會和銷量下降保持統一”。
國際相關專家分析,疫情對于全球汽車產業鏈的影響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全球汽車的發貨量也將在運輸受阻的形勢下降低12%以上,至7880萬臺。在此期間,各車企、國家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加強與其他同伴的合作。當下還很難準確判斷市場的復蘇時間。“2020全球汽車產業確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全球汽車產業負債超1.1萬億 杠桿率高達3.4
值得注意的是,當全球汽車企業普遍遭遇利潤下降的時候,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汽車企業卻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發展路徑。
2020年6月10日,特斯拉盤中股價突破1000美元,市值飆升至1901億美元。這一市值規模超越了全球汽車市值冠軍豐田汽車,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企業。
相關分析人士表示,不管認不認可特斯拉,從特斯拉超越豐田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企業時,標志著一個由傳統燃油汽車構建的全球汽車產業正在被撕裂,該事件具有強烈的象征性意義。
分析人士形象的比喻:“特斯拉和傳統車企同時面向電動化猶如建設一棟100層高的大樓,傳統車企是從80層開始加蓋,特斯拉從地基開始砌墻。如今的結果是在不到5年間,傳統車企呼哧呼哧的蓋到了95層發現抬頭看見特斯拉也正在95層上,而且特斯拉蓋房子的速度比傳統車企更快,建筑結構更新,理念似乎也更為超前。”
對于當下仍然在市場當中競爭的各家車企而言,競爭對手已經換成了特斯拉。面對特斯拉步步蠶食,不斷走高的市場占比,汽車企業似乎已經力不從心。
根據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的計算,由于疫情造成的損失,截至6月16日,汽車制造商及其供應商已累計了217億美元的額外長期債務。整個行業的債務負擔增加至至少1.1萬億美元,是全行業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3.4倍。而在去年年底,這一杠桿倍數為3.0倍。
相關資料顯示,隨著資本回報率的下降,汽車行業的杠桿在2018年和2019年一直穩步上升。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汽車企業對新技術(尤其是電動汽車)的大量投資。由于電動汽車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競爭力,也并未產生失足的回報,這近一步推高了企業的杠桿率。
相關行業專家表示,新冠疫情對于傳統車企影響巨大,今年汽車制造商在全球的銷量將大幅縮減,很多企業自疫情以來幾乎沒有銷量,而公司的運營成本依然不減,汽車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收入和成本壓力。全球車企及其供應鏈的債務水平也達到了近十年的最高值。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在疫情爆發之前,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已經讓汽車行業不堪重負。
根據Alix Partners的研究,疫情之前,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已承諾從2020年開始的五年內,為電動車項目投入總計2340億美元,大約相當于該行業全年的資本支出。
行業觀察人士直言,汽車廠商不僅要面對來自特斯拉等電動車企業的壓力,更要面對歐洲嚴格的排放標準。對很多汽車企業來說,新能源汽車一方面是救命稻草,但隨之而來的巨額研發費用,卻也可能壓垮這些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