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僅有1個采石場,到擁有300多家石材加工廠;從只能生產毛石、墓碑,到可生產石板材、異型材、規格石、石雕作品等4個系列100多個品種產品,蛟河天崗人用石頭改變了生活,唱起了致富的歌。
6月8日,記者來到蛟河市天崗石材產業經濟開發區,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石材加工場面。
看到差距調整思路
吉林蛟河花崗巖石材資源豐富,飾面花崗巖儲量已探明47億立方米,總儲量達100億立方米,是東北最大的石材原料基地,素有“關東石材第一鄉”之美譽。
1999年,天崗石材產業開發區正式成立,2003年升為省級開發區。2005年,時任蛟河市市長王志厚在福建考察時發現差距:福建石材儲量不足天崗的五分之一,可是年產板材卻占全國總產量60%,年創產值140.43億元。
園區果斷調整發展思路,由“小規模、大群體”轉變為“一業特強、多業并舉”,實現產業發展由量到質的轉變。2008年,全區GDP達到8.9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60元。經濟總量比建區前增長10倍以上。
人民大會堂用石蛟河產
天崗石材成名較早,因其質地堅硬、色澤純正,清朝年間就被用于皇宮的修建。
新中國成立后,產品廣泛應用于國內外賓館、酒店、寫字樓、廣場等場所及家居裝飾裝潢。
北京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中南海貴賓樓、王府井百貨大樓、亞運村、首都國際機場、沈陽市政府大樓、長春市凈月潭、吉林市世紀廣場著名建筑,皆選用天崗石板材作為裝飾材料。
南有“福建水頭”北有“吉林天崗”
近年來,天崗石材在全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在區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方面,還處于初級階段,現代流通硬件上嚴重不足。
面對現狀,園區從構建和擴張石材交易平臺、促成整個產業鏈一體化的角度,規劃建設了中國天崗石材城。
中國天崗石材城占地面積75公頃,建筑面積30萬平方米,總投資8億元。
到2012年,石材城將吸納國內外石材經銷企業500家,年交易額達50億元。中國天崗石材城的建設,形成了南有“福建水頭”,北有“吉林天崗”的石材產業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