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種糧都是常規操作,如今鉆石也能“種”出來了。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最近公布的一項“種”鉆石技術——在實驗室里,一星期就可以“培育”一顆1克拉大小的鉆石。消息刷屏引發圈外人熱議同時,作為圈內人的鉆石鑒定領域專家、礦物學專家均淡定表示,“種鉆石”并非最近才出現的高科技,這種合成鉆石產量最高的國家就是中國。不過,當被包裝成浪漫化身的鉆石,遇到科學進步,天然和人造鉆石未來誰能更勝一籌?恐怕需要市場給出答案。專家直言,目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各大科研院校都致力于“種”鉆石,他們瞄準的是人工鉆石在高科技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
合成鉆石“純度”更高
像種糧食一樣培育出鉆石,首先要有一個天然鉆石籽晶片。甲烷氣體相當于養分,在能量作用下,形成碳的等離子體。之后,像是灰塵一樣的等離子體在空氣中慢慢沉淀,附著在籽晶片上。周而復始,鉆石不斷“長大”。在實驗室環境下,鉆石每小時可以生長0.007毫米。大約一周,一顆1克拉大小的鉆石就可以“收獲”了。
“種”出來的鉆石,硬度、純凈度都可以媲美天然鉆石,但價格卻低于天然鉆石。有報道稱,合成鉆石的價格只有天然鉆石的六分之一。中國地質博物館科技處處長楊良鋒解釋,鉆石就是寶石級的金剛石。從宏觀上看,合成鉆石和天然鉆石的成分、結構完全一樣。“所以合成的并非是假鉆石。”
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顆人造鉆石就已經面世。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合成鉆石技術不夠精良,空氣中的氮原子會進入鉆石晶體而呈淡淡的糖稀顏色。隨著技術不斷提高,目前“種”出的鉆石外觀已經和天然鉆石幾乎沒有差別,甚至顯得更奪目璀璨。
“出身”難逃專業機構火眼
目前,合成鉆石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高溫高壓合成法,還有一種是化學氣相淀積合成法。“一般而言,后一種方法制造出的鉆石更通透干凈。”楊良鋒說,高溫高壓法技術非常成熟了,目前,國內采用這種方式“種”出的鉆石產量達到世界之最。而化學氣相淀積合成法仍主要存在于實驗室中。
一位寶石鑒定領域專家說,雖然肉眼不容易分辨合成還是天然,但在現有檢測設備下,是可以分辨兩者的。舉個例子,一顆天然鉆石形成需要經過數億年,甚至數十億年,漫長歲月里環境的變遷會在鉆石內部留下“生長紋”。而合成鉆石是在實驗室環境中生長,幾乎無瑕。“借助設備,可以讀懂這些‘歲月的痕跡’,從而做出正確判斷。”
合成鉆石更“鐘情”高科技
合成鉆石物美價廉,但目前市場卻并不火爆。在某網購平臺上搜索“鉆石”,出現了100頁的商品,而“人工鉆石”當關鍵詞僅檢索出38頁,如果是“合成鉆石”則只顯示了24頁。但鉆石銷售商已經感覺到了“威脅”,安特衛普鉆石交易大廳內今年就曾明確禁止進行人造鉆石的交易。
未來,誰能更勝一籌?現在難下結論。專家認為,天然鉆石通過每年控制產量等方式,價格最近幾年穩步上升。但隨著合成鉆石工藝的成熟,大規模上市會勢必影響市場走勢。
不過,首飾領域并不是合成鉆石的主攻對象。這項技術還可以用于制造激光、雷達等領域的精密儀器。采用這種材料制造的手術刀,會更鋒利,使用壽命更長。比如有些手機使用過程會“發燒”,然后直接死機。究其原因是其半導體元器件不耐高溫,而合成鉆石,或者純度稍低的合成金剛石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