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清理電價附加收費,降低制造業用電成本,一般工商業平均電價再降低10%。
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提出了“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的要求。
根據此前公布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量化指標任務落實情況,當年一般工商業電價降低10%任務目標超額完成,全國平均降低8分錢以上,降幅超過10%。
銷售電價主要由購電成本、輸配電損耗、輸配電價,及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四部分構成。
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表示,本輪降電價一是為了繼續清理和降低電價附加費,二是深挖輸配電環節降價空間,三是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推動可再生能源平價上網。
針對今年電價下調空間,袁家海認為,考慮到煤電行業還存在大面積虧損的情況,火電發電環節的利潤擠壓空間不大,因此只能從電網環節“做文章”。
中國電網輸配電價核定周期為三年,上一輪定價周期為2017-2019年,2020年才到重新核定時間,因此,今年區域內輸配電價降價空間有限。
一般工商業用電,是指除居民生活用電、大工業用電和農業生產用電外的普通工業用電及商業用電。電價是一般工商業、大工業用戶最敏感的生產要素之一,直接關系著企業的成本及效益,也成為目前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最重要的調控手段之一。
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改革啟動以來,國家已下發了多項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的相關政策。其中以2018年的降價力度最大,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分四批出臺了多項相關措施。
第一批措施從4月1日開始執行,電價降幅為4.3分/千瓦時,涉及降價資金432億元。主要包括全面落實已出臺的電網清費政策;推進區域電網和跨省跨區專項工程輸電價格改革;進一步規范和降低電網環節收費;臨時性降低輸配電價四項措施。
第二批措施從5月1日開始執行,電價降幅為2.16分/千瓦時,涉及降價資金216億元。措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通過釋放電力行業的增值稅稅率調整和電網企業留抵退稅一次性退返騰出的電價空間,用于減輕企業負擔。
7月1日起,開始執行第三批措施,涉及降價資金173億元。主要通過擴大跨省區電力交易規模、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標準降低25%、督促自備電廠承擔政策性交叉補貼三項措施,進一步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
在出臺上述八項降電價措施后,涉及降電價金額821億元。但部分地區電價降幅未達目標,國家發改委再次發文要求繼續降低電價。
8月20日,發改委印發特急文件表示,電價降幅還未達到10%的地區,可由電網企業通過內部調劑的方式,彌補省電力公司的資金缺口,或在下一輸配電價監管周期統籌平衡。在此之后,吉林、河南、四川等多個省份出臺了要求電網讓利的具體降價措施。
監管部門降低電價的另一動因是要倒逼電網披露真實利潤。
一位長期在電力行業工作的匿名人士表示,本次降價是為了繼續擠壓電網環節利潤,由此倒逼電網企業披露真實盈利情況。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家電網)近日發布的《2018社會責任報告》,國家電網2018年利潤總額為780.1億元,同比下降14.29%。
國家電網稱,去年落實國家降價、清費、減稅等減負措施,合計減負915億元,其中一般工商業減負792億元,降幅12.4%,超額完成“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