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火星發射的“洞察號”探測器,成功在火星著陸,將首次對火星內部結構進行勘察。
洞察號今年5月5日,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搭乘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大力神(Atlas)V-401”火箭發射升空。經過半年的時間,飛行了約4.8億公里,到達了火星。首先釋放出兩個立方體微型衛星 ,通過他們,人們可以在地球上近乎以直播的方式觀察洞察號的著陸過程。 美國東部時間11月26日14點50分左右,洞察號以每小時約2.1萬公里的速度進入火星大氣層,2分鐘后時速降至約每小時1600公里,在距離火星表面約16公里的高空,“洞察”號頂部的巨大超音速降落傘打開,洞察號進一步減速,隨后底部的隔熱罩分離,“洞察”號的三條腿展開并鎖定,同時雷達系統啟動,測量探測器的高度和下降速度。在離火星地面約一公里的高度,12部火箭發動機開機,完成最后的減速,洞察號在火星艾利希平原成功著陸。科學家介紹,由于洞察號著陸激起了大量的煙塵,它的太陽能電池板還需要等待幾個小時以后才能正常工作。屆時,洞察號將正式開始對火星的勘察任務。
這項任務被稱為“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和熱傳輸進行內部勘探“,英文縮寫是InSight,因此被稱為“洞察”火星任務。“洞察”號與“好奇”號漫游車不同,并不會四處漫游,而是停留于著陸地點進行探索。
作為首個研究火星內部的火星探測器,“洞察”號將利用高靈敏度地震儀,給火星“把脈”,通過監測火星地面精確到原子級別的震動,幫助科學家勾勒出火星內部結構的演化歷程。洞察號還將向火星內部探入一個“溫度計”,探測火星內部溫度的變化情況,了解熱量在火星內部的流動方式,以及熱量對火星地質結構的影響。洞察號還攜帶了“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儀”可以通過火星與地球間的無線電傳輸,來評估火星繞軸旋轉產生的擾動,用以提供火星內核大小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