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諾石裝創始人 王金州
今年29歲的王金州,創業不過一年時間。盡管時間不長,他卻打造出了一支強勁的石材“新工匠”團隊,在水頭石材圈異軍突起。由他創立的力諾石裝不但革新了石材加工廠的運營模式,更提出了以孵化人才來落實服務、驅動發展的創新理念。
出生于水頭商人家庭的王金州,自小對經商之道耳濡目染。但他并沒有因為家境優渥,早早地放棄學業繼承父親事業,而是選擇先讀完大學再就業的路徑,靠自己創業,一步步去踐行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夢想。
和水頭很多“石二代”不一樣,23歲那年,大學畢業的王金州選擇去別人的企業打工,蟄伏了5年之后,才選擇合伙創業。“我這個年紀的水頭年輕人,大多成功了,不是賺了幾千萬,就是賺了好幾百萬,而我才剛剛起步。”他說。
職場歷練積累創業經驗
2012年夏天,從高校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的王金州,放棄了留學讀研深造的機會,沒有多加考慮,他直接回到家鄉水頭。
“我的家人幾乎都是在水頭從業,也可能是從小就被父母灌輸家鄉的概念,我期待回到老家,這個發展如火如荼的石材小鎮,在這里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王金州說,父親在水頭從事瓷磚生意,但他更被水頭濃郁的石材經營氛圍所吸引。
在跟父母說明了想法后,王金州進入明利石材廠,從一名普通的行政人員做起。管理專業科班出身的他,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石材行業里,能力很快地凸顯出來。他經常深入車間,了解生產情況,協助生產部門完善了車間管理制度;在生產管理中,他有更多和一線技術員打交道的時間,從中了解并幫忙解決生產遇到的生產效率低等各種難題,并進一步不斷優化制度。這也為他日后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熟悉了石材廠的生產經營模式以后,王金州深感自己營銷方面的欠缺。為了提升自己的營銷能力,2015年,他辭掉石材廠的工作,到外省親戚經營的惠泉美居投資有限公司里,擔任瓷磚銷售總經理。
“惠泉美居從事的行業很廣,涵蓋了大部分的瓷磚品牌的代理和銷售,是中國建材家居界的一家知名企業。”說起進入惠泉美居的這段經歷,王金州自己也覺得慶幸,“若不是因為親戚的緣故,我恐怕也難以快速地學習營銷管理”。
但是他更清楚,并非每個人都可以這么幸運,他不能辜負了親人的這份信任。為此,他一進入到企業里,就積極接受培訓,開拓市場,對于不懂的,他特別虛心地請教。在惠泉美居的那兩年,他不但學習了陶瓷行業先進的營銷管理模式,也掌握了陶瓷行業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
創建力諾共享平臺
2016年年底,王金州在“充足了電”之后,帶著夢想重回福建,創立了力諾石裝,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
王金州回憶道,只不過兩年時間,水頭石材產業就像變了個樣,企業管理越來越規范,硬件設施齊全,品牌推廣層出不窮,這也意味著入行的門檻變得更高。“一個人揣百來萬就想搞個工廠,幾乎沒這個可能了。”
實際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水頭早已不缺工廠,但很多工廠的發展都踟躕不前。如何讓有限的資金撬動這些閑置的固定資產呢?王金州找到了老東家明利裕森石材,并告知他的生產品牌計劃。不曾想,老東家鄭總沒有做更多考慮,立馬答應了這次合作。
生產品牌計劃,即明利以廠房設備入股,力諾石裝在帶去客戶訂單的同時,入股管理模式和經營人才,從而將明利裕森石材打造成力諾共享平臺的一個品牌工廠。
王金州的生產品牌計劃遠不止于此,在與明利裕森的成功合作后,他又相繼找到了阿農精工石裝、明超灰石共享專場。并將這三個重新命名為力諾的一、二、三廠。
“力諾的這三個合作廠,涵蓋了工程加工、別墅加工、荒料加工。也就是滿足了石材的供應鏈定制生產需求。”在王金州的力諾大平臺計劃里,生產品牌計劃只是第一步,而他的終極目標是將力諾這三個廠與力諾石裝這個營銷品牌,以及力諾全案定制形成三駕馬車,拉動力諾這個平臺以及力諾的理念并駕前行,并在未來為石材行業注入新的發展能量。
推“合伙人制”讓平臺高效運轉
在唯經驗論的石材行業里,多年石材從業經歷一直是重要崗位招聘的硬指標。然而,王金州卻不以為然,他更看重的則是應聘者的潛力,哪怕沒有從業經驗,只要能夠在一定期限內做出成績,都能得到充分的授權和股份激勵。
據了解,力諾共享大平臺的骨干人才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別看他們一臉青澀,卻在各自崗位上都能獨自撐起一片天。同時,王金州也很清楚人才是具有流動性的,“很多企業光顧著培養上班做事的員工,一些思想比較活絡或者想創業的員工就會留不住”。
針對這一點,王金州采取了裂變式創業的方法,對有創業需求的員工,可以提交項目申請,一旦審核通過,力諾將給予最大的支持。當然,這些支持需要一定的股權置換,這樣不僅滿足了有創業欲望的員工,另一方面來看力諾也拓寬了自己的平臺。
王金州說,平臺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的利潤分給這些骨干。他們有了股權就不再是為平臺打工,彼此之間就是合伙人,都是這個平臺的老板,工作的主動性就大不一樣。
“當員工都是合伙人、利益成為共同體后,我們的‘好服務日報’也將推行得更加順暢。”王金州說,服務日報,不少企業都曾推行,但把其當作一個重要的工作去堅持的卻少之又少。但力諾的日報群里,各部門負責人每天都會堅持進行工作進度的匯報,落實到訂單的每個細節。這一服務事項已經堅持了一年半之久,從力諾創立至今,已變成了內部管理的一項常規性制度。
談及下一步規劃,王金州說,人才需要企業做載體,當下整個力諾就是這些人才的載體,力諾想做的是這個行業的人才孵化平臺。他希望在未來,從力諾走出去的人,都愿意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企業管理中,并將力諾的核心精神帶進不同的企業,無形當中就能改變行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