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檢查各地環保落實情況,共計3422人被問責,310人因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被拘留,2176人被約談,罰款總額1.98億元。
近日召開的大檢察官研討班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污染大氣、水源、土壤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15987人,同比上升8.3%。
上月底,生態環境部通報各地2018年上半年環境行政處罰執行情況。1-6月,全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共下達處罰決定書72192份,罰沒款金額為58.5億元。
對污染企業處罰力度有多大?中國環保格局正在發生怎樣的改變?
陡升的群眾環保舉報熱情
談到中國環保,就繞不開大氣污染問題。2013年肆虐華北、華東的大霧霾讓很多人感受到了污染環境的嚴重后果。
以前人們對環境質量信息主要來源于個人的直接體驗:春天沙塵暴鋪天蓋地,朦朧的黃色霧氣籠罩著的大地,喉嚨和臉部皮膚疼痛或不適之感……對空氣污染的感受比水和土壤更容易、也更為直接。
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增加了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的機制,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在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到公共健康和環境安全的時候,應當及時公布預警信息。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客觀上加快了環境信息公開的步伐。
如今,可以在手機app上隨時查看空氣質量情況,污染嚴重的日子,公共媒介渠道也會隨時發布預警信息,公眾還可以在環保部網站查看到各地空氣、水質等實時數據。
公共環境數據被激活的同時,公眾的環保意識也在覺醒。
原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12369”環保舉報平臺通過“12369”特服電話、網絡和“12369環保舉報”微信公眾號接受群眾舉報。2013年,原環境保護部“010-12369”環保舉報熱線共接到群眾來電及網上反映問題4.87萬次。
而群眾對于環境問題的舉報熱情,過去一年多時間里更是發生了陡升。2016年,全國環保舉報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共接到環保舉報26.3萬件。而到了2017年,全年共接到環保舉報61.89萬件。
在2017年的環境污染舉報中,涉及大氣污染的舉報占比56.7%。
環保部門執法越來越“硬氣”
平臺舉報量增高的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群眾的訴求得到了回應,據生態環境部通報2018年6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辦理情況介紹,按照《信訪條例》中60日內辦理完畢的規定,今年4月受理的46724件舉報中已辦結46717件,辦結率達到了99.9%。
除了對群眾舉報回應積極,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也在提升。
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這是環境保護法從1989年公布實施以來第一次進行修改。
新環境保護法為環保部門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提供了“按日連續處罰”、“限制生產、停產整治”、“查封、扣押”、“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等新的執法手段。有理數通過分析新執法手段執行情況數據發現,近年來,環保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強,不僅是罰錢那么簡單。
數據前后對比不難看出,2017年環保執法力度明顯加強, 2016年涉嫌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機關案件數同比增長16%,但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到46.3%,移交警方進行刑事調查的案件顯著增多。目前全國所有地市均有適用《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查處的案件。
面對環境問題,接受監督的不只是企業。2015年7月《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審議通過,就提出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這意味著地方黨委將與政府一道接受監督,督察的內容從“督企”到了“督政”。2016年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檢查各地環保落實情況,共計3422人被問責,310人因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被拘留,2176人被約談,罰款總額1.98億元。
依法環保格局在形成
更普遍的環保行為還表現在環境相關法律案件中,越來越多的主體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公共環境利益。
2018年5月30日,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法院對臨汾市大氣監測數據造假案做出判決,包括臨汾市環保局原局長張文清在內的多人被判刑或拘役。這次案件是中國近年動用法律武器嚴防環境污染的一個實例。
司法大數據研究院今年1月發布了《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環境案件》,該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10月,每月環境相關刑事案件新收一審案件量均在1500件以上,同比增幅達17.36%,遠高于上年增幅水平。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3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上報告工作時指出:2013年至2017年,審結環境民事案件48.7萬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1萬件、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383件、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252件。
環境公益訴訟是一項全新的訴訟制度。2015年實施的新環保法規定,民政部門登記并持續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五年以上的社會組織,可以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過去兩年,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在中國增長顯著,目前對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主體提請訴訟的主要是檢方和公益組織。
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仍是目前中國環境保護面臨的難題,但數據顯示環保趨嚴的格局正在改變,污染行為更多被舉報,犯錯在得到處罰,犯罪在得到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