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無”石材企業被取締。
上周,南安市環保局水頭分局再度取締18家“三無”石材企業,石材朋友圈一下子又“炸鍋了”。“又有一批石材廠被關門了,石材價格要大漲了”“石材經營成本越來越高,漲價勢在必行”……環保整治之后,各種關于石材漲價的消息不絕于耳。
那么,石材價格真的漲了嗎?記者遂將“石材環保”“漲價”兩個關鍵詞往百度搜索欄一點,竟然一下子搜出了5頁同時涵蓋這兩個關鍵詞的文章標題。而最早關于石材環保導致漲價的報道竟在去年1月份就已出現。
而在一番瀏覽后,記者發現有不少報道標題都是采用肯定式來表達石材價格上漲的必然性。“年后石材漲價超20%已成定局”“明年石材價格上漲的四大鐵證!20%不算多,30%剛剛好”……那么,石材真的漲價了嗎?為探虛實,記者走訪了多家市場,并向多個行業人士和石材從業者了解了詳細情況。
“石材漲價論”華而不實 如果說石材真的全面漲價,那市場必然會呈現士氣昂揚之狀。然而記者在市場走訪時了解到,不少市場、商戶竟都在做促銷活動。
哪怕是在水頭福山工業區和濱海工業區的幾個號稱“流量大V”的主流市場里,特價、買滿多少送多少等促銷性字眼隨處可見。很顯然,不管是特價,還是買就送,這都是商戶向消費者變相讓利的舉措,并沒有像謠傳的那樣——石材開始漲價。
鵬翔石材城總經理姚昌貴告訴記者,每年的6、7、8月是石材銷售淡季,商戶們想漲價都難。需求降低,如果再漲價,無疑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而大部分商戶都會選擇適當讓利,來促成訂單的成交。
“今年更加特殊,很多做工程的也涌入貿易批發行列,也就是賣板的人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也就多了,這家不賣,可以買那家。”對于這種形勢,姚昌貴分析道,即便加工成本提高、荒料價格也在上漲,但大板售價上漲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一邊在促銷、讓利,一邊石材漲價的消息不脛而走,這到底是為什么?有業內人士分析,石材漲價更多的是石材人對美好未來的一種期盼,加上個別媒體抓住了石材人的這種心理,大肆炒作形成的。
“目前市場上,除了白石呈現明顯大幅度漲價,其他石材還未出現接連漲價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經營石材者眾,而且市場上的主流品種依然是米黃色系,而米黃色系的品種有上千種,可替代性強。因而難以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提升售價也就無從談起。”上述業內人士說。
環保整治不是漲價誘因
關于石材漲價,石材業流傳著這樣一個斬釘截鐵的理由:環保整治,企業的環保設備投入勢必加大,生產成本也就加大,售價必然提高。 對于這種說法,不少業內人士坐不住了。“環保設備本就是一套必需的設備,只是某些企業存在僥幸心理,或覺得自己只是小企業,購買環保設備得不償失,到頭來卻損失了更大的利益。難道這就是漲價的理由嗎?”從事石材行業近20年的榮先苗告訴記者,石材行業中不乏環保設備完善、手續齊全的企業,在這一場環保颶風中沒有受到波及,仍然保持穩步發展。
環保整治不是漲價誘因,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多家大型石材企業高層的認同。華輝石業副總經理潘小毛告訴記者,早在環保整治以前,華輝對環保設備的投入,就不遺余力。為了最大降低粉塵的排放,他們的很多設備都是從意大利進口,一臺都是幾百萬元。單就一個生產車間的設備就投入好幾千萬元。也并沒有因此去特意提高產品的價格。在潘小毛看來,環保整治只是督促那些小微企業向環保型企業轉變,并不是給他們漲價找理由。
“這些年,華輝一直在產品工藝、品質上下工夫,沒有做好品質,何來提高售價一說。”潘小毛認為,當下企業應該先把品質做好,而不應“有點風就起浪”,才能穩住石材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大材形象。
石材去庫存仍是主旋律
“目前僅水頭一地,就有好幾千萬平方米大板庫存量。能不能銷得出去,都成問題,哪敢指望漲價。”在不少商戶看來,石材漲價就像水中月鏡中花。
在濱海工業區的兩大嘉巖木紋專場里,記者看到,海報上、條幅上,寫著“買5萬元送1萬元,買10萬元送3萬元”的超大讓利活動。
“其實,這一讓利活動早在數月前,我們就已策劃好。只待三廠全面開工,保證生產跟得上,才將活動推出。”嘉巖石材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澤陽告訴記者,這一活動剛推出時,很多人不相信,還誤會是故意提高售價,再讓利。但這個活動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兩個月,是接受對比的。對比之后,大家就能看到真正的優惠。
李澤陽坦言,做這個活動并不是通過壓低售價,來提高銷量。零售價還是和市場上一樣,唯有達到規定的量才有享受返利,這樣也是鼓勵消費者把接下來要買的貨一次購齊,因而這個活動就是為了提高周轉。
“現在高周轉這一模式比較暢行,石材行業也可以借鑒下。”李澤陽說,我們賣兩片板來賺別人賣一片板就能賺到的錢,賺的錢看起來一樣多,但高周轉就意味著利滾利的速度越來越快。
而在業內人士白利江看來,就目前石材行業的庫存量,5年內也用不完,去庫存依然是行業主旋律,想要漲價,除非工藝和營銷方面有新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