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質量提升、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時,有一個不可回避的環節,認證和認可。這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可以形象地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一方面,我國質量認證制度不斷完善,行業機構蓬勃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同時,仍存在社會認知與應用程度不高、認證服務供給不足、認證評價活動亟需規范等問題。為了進一步推進認證體系,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
“目前中國有近60萬家獲得認證的企業。但據工商總局統計,全國企業總數達3033.7萬戶,粗算一下,獲得認證的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不足2%。所以更需要大力推動,使更多的企業或者領域能夠從中得到服務和支撐。”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衛軍在1月26日國新辦的通氣會上表示。
認證解決了什么
離我們身邊最近的認證便是ISO9001以及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認證,還有很多認證是我們所不熟知,但是它們一直在,為產品質量起著“保底線”作用。
“認證體系主要包括產品領域、服務領域。產品領域側重在消費品,重點關注兩方面,一個是保安全、保底線的強制性產品認證現在是22類160種產品。另外就是拉質量高線的自愿性產品認證,高端認證惠民行動實際上就是針對這樣的目標。除了消費品領域以外還有裝備制造業,希望質量認證這項工作能夠助推中國制造業走向中高端。制造業也是我們發力的集中點。比如,北斗導航系統的檢驗檢測的認證體系、城軌認證制度,助推高鐵‘走出去’,在這些方面都做了積極的探索。其他包括航空領域,大飛機項目在質量管理體系中也使用了航空領域的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 劉衛軍表示。
認證到底給中國產品帶來了什么?事實上,通過獲得這樣的認證,無論是企業的最終產品還是生產過程,都能檢驗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正是因為認證所具有的市場性和國際性功能,國家質量認證工作的發展也和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進程息息相關。
質量認證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引入我國的,到80、90年代,我國已建立了對家用電器、汽車、食品等眾多的產品認證制度和各類管理體系認證制度,為我國的經濟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由于管理部門多、職能劃分也不夠明確,導致認證認可工作政出多門、各自為政,重復認證、重復收費以及運作不規范、增加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弊端也逐漸顯現。特別是針對國內市場和進出口領域分別都有獨立的認證體系,讓國內外企業無所適從。
2001年,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最后階段,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的認證制度問題。當時我國對國內產品和進口產品的認證管理是分開的,而且對某些外國產品還實施了雙重認證管理。后來,根據“入世”的需要,也為了我國自身管理效能的提升,國務院決定成立質檢總局,把以前的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合并成立了質檢總局,同時成立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國家認監委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的認證工作。
截至2017年底,累計頒發各類有效認證證書175.3萬張,其中,管理體系認證75.1萬張(其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44.7萬張)、產品認證95.6萬張(其中強制性產品認證54.9萬張)、服務認證0.21萬張。證書總數比2016年底增長21.6%。
獲證組織有58.7萬余家;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效證書涉及企業69812家(其中,境外企業6144家,境內企業63668家);境外食品注冊企業1.6萬余家(分布在89個國家或地區),其中,肉類注冊企業698家、乳品(包括嬰幼兒乳品)注冊企業2158家、水產品注冊企業13152家、燕窩注冊企業26家;出口食品備案企業1.3萬余家(其中近7000廠次企業獲準在25個國家/地區注冊)。擁有認證機構403家、檢驗檢測機構33235家。
不過,在服務領域,跟產品和管理體系相比較,相對來講還是滯后。
“現在只有5000張證書。而產品認證,自愿性和強制性認證證書加起來90多萬張。這個領域還有巨大的潛力。所以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基礎上,對第三產業提供支撐方面,認證認可本身也是服務業。今后,在服務業領域重點推出跟百姓相關的,包括金融、保健、體育場館等方面的認證,都將是我們工作的重點領域。另外,認證還有很多空白領域,特別是新技術的應用,新業態的出現,比如電商領域,高新技術領域,比如機器人領域等。”劉衛軍表示。
行業整頓
認證之后并不是拿到證就了事。“事后監管,我們一直在做,根據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堅決治理認證亂象’要求,迅速采取行動,查處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劉衛軍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據其介紹,認證市場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發展過程中不夠規范的問題。
針對“相似認證事項多”的問題,加快整合相同相似認證項目;對涉及認證及類似評價活動的規章、政策進行清理,合理設置認證項目,對認證機構新申請認證項目嚴格把關,加快推行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制度。
針對“認證收費高”的問題,降低企業認證成本。精簡優化檢測認證流程,降低檢測認證收費。鼓勵認證機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向企業提供低成本服務。對認證經營服務性收費加強監督檢查,嚴查違規收費。
針對“買證賣證、虛假認證”的問題,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根據認證對象和認證機構的風險等級,采取差別化的隨機檢查方式;建立認證全過程追溯機制,向社會開放認證數據信息,完善風險預警、快速處置、信息通報、倒查追溯等措施;嚴格落實從業機構及人員責任,推行從業機構公開承諾和信息公示制度,健全對參與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從業人員的全過程責任追究機制,完善從業機構永久退出、從業人員終身禁入等失信懲戒機制,落實“誰出證,誰負責;誰簽字,誰擔責”。
特別要針對問題集中的領域,集中開展“認證亂象”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虛假認證、買證賣證以及借認證之名進行欺詐等非法行為,逐一排查問題,逐一整改落實,并向社會公布查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