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對此,《證券日報》記者昨日專訪了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
《證券日報》記者:民營企業發展被賦予了哪些新的歷史使命?
黃志龍:在談到結構性政策作用時,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這說明決策層已經高度關注民間投資長期低于整體投資增速的問題,并把民間投資作為促進有效投資增長的主要方向。同時提出要“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由此可見,民營企業和民間投資在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中,被寄予厚望。
《證券日報》記者: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或難點?應如何解決?
黃志龍:在目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中,至少有兩方面問題十分突出:一是民營企業獲得的金融服務支持依然不足,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長期存在;二是許多盈利前景較好的行業針對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依然較高,特別是在金融服務業,民營企業獲得相關牌照的難度依然較大,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社會資本進入的門檻較高,在油氣、通信服務等領域,民營資本鮮有企業進入相關領域。
對此,一方面要構建服務于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使金融機構能夠同等對待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并為其提供金融服務;另一方面,應加快制定民營企業進入相關行業的負面清單準入管理制度,最大限度降低民營企業進入的市場門檻。
《證券日報》記者:民營企業應該如何找準新舊動能轉化下的企業發展新路徑?
黃志龍: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已從“三去一降一補”轉向“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將大有可為,特別是在科技創新領域以及傳統產業中加快推進優化升級等方面,都將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