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企業“走出去”已被認為是實現產業升級和產能轉移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制造企業“走出去”勢頭漸猛,對外...
中國企業“走出去”已被認為是實現產業升級和產能轉移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制造企業“走出去”勢頭漸猛,對外投資占比迅速增長。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兩月,中國對外投資同比下降52.8%,但對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投資持續增長。1~2月對外投資主要流向制造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制造企業“走出去”的總體風險正在加大。而多年從事國際合作的江泰國際合作聯盟主席沈開濤則表示,面對海外市場不可預知的政策風險、全新的商業環境,以及巨大的文化差異鴻溝,不少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碰壁,甚至影響到國內市場的發展。
制造業對外投資突飛猛進
和振偉表示,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占比近兩年突飛猛進地增長。制造企業對外投資總額在我國對外投資總額占比長期徘徊在5%~6%,而2015年增至12.1%,2016年更是增至18.3%。
和振偉進一步表示,制造企業“走出去”總體風險正在加大,企業在“走出去”之前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把工作做在前面。我國眾多制造企業通過并購來完成對外投資,在很多發達國家,企業并購會遇到安全限制。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和這些國家對于本國產業的保護,這方面的風險正在加大。
制造企業“走出去”遇到的第二大問題是中外文化融合不夠。他認為,在中國企業并購失敗的原因中,文化融合的占比非常大,“很多企業在并購前做了很多工作,認為并購前的工作最重要,其實并購后的文章更重要。很多企業因為在文化融合這方面考慮不全,導致并購成功了,但是整合失敗了。”而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走出去”,融資難、信息溝通難等,也是需要從多方面入手解決的問題。
和振偉同時指出,“一帶一路”和國際產能合作的提出,為我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歷史性機遇。目前,國家發改委作為國際產能合作主要牽頭部委,已經圈定鋼鐵、有色、建材、高鐵、化工、電力、輕工、紡織、航空航天以及船舶制造等12個行業作為國際產能合作重點行業。這12個行業均為制造業,未來在這些領域,我國制造業對外投資將有大增長。
四大風險不容忽視
近日,全球投資貿易服務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論壇聚焦全球投資貿易服務過程中,特別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對的各種風險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眾多企業就如何提高海外工作效率展開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論壇上,沈開濤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走出去”的風險無處不在,主要分為四類:經濟風險、政治和社會風險、自然風險和法律風險。很多企業“走出去”之后,成功率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對國外投資環境風險估計不足,結果造成很多不應有的損失。
沈開濤認為,面對海外市場不可預知的政策風險、全新的商業環境,以及巨大的文化差異鴻溝,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需要跨越三重門:一重門:政治、法律門檻高。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往往缺乏對當地政局及法律體系進行深入了解,對潛在政治風險進行預判。2015年,僅因為國外政治不穩定,就有緬甸密松水壩項目停工、中澳鐵礦百億減產、墨西哥高鐵項目被無限期擱置等事件發生,令中國企業的投資損失慘重。僅就美國而言,中國企業往往會遇到反傾銷和反補貼手段,特別針對中國企業輸送到美國市場的低端產品進行打壓。利用知識產權手段,無端懷疑或“縱容”美國企業舉報,將中國產品扣留在美國海關,制止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進而封殺中國企業是其另一個慣用手段。很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缺乏對東道國環保法律法規的了解,稍有不慎就會面臨高額的環境污染整治費。
二重門:語言、文化差異大。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要問題是與不同語言文化的用戶交流,并且通過當地語言對產品和服務內容進行營銷。很多企業由于不重視語言服務,在跨文化交流和對外貿易中,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不僅損失了國際市場份額,也損壞了企業形象和品牌。同時,文化之間的沖突也非常容易形成矛盾,很多企業沒有及時全面地了解所在國的風俗、習慣和信仰而盲目投資,往往會蒙受損失,導致跨國交易的失敗。
三重門:人力資源缺乏。人才問題可以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難點。很多企業在“走出去”之后才開始全球招聘,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無法找到合適的國際化人才。更有“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在并購后直接派出語言基礎都不具備的管理人員進駐收購企業,與原管理團隊在語言、文化溝通方面存在著障礙。在跨國經營時,中國企業員工的國際派遣還要符合簽證、勞動與雇傭、工資、稅務、行業準入等多領域的規則,繁瑣而錯綜復雜。
以往中國企業對國際化運作、市場化競爭、現代金融工具等不夠了解,吃虧買教訓和經驗在所難免。如今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過程需要提高效率,只有通過加強能力建設,才能提高效率,決不能讓“走出去”的前期高成本費用拖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