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制造國,不過,印度政府通過“印度制造”計劃正準備在制造業領域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據印度媒體報道,手機制造業成為印度制造計劃中最成功的一...
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制造國,不過,印度政府通過“印度制造”計劃正準備在制造業領域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據印度媒體報道,手機制造業成為印度制造計劃中最成功的一個行業,印度手機產值已經翻了五倍。眾所周知的是,中國幾乎所有的一二線智能手機品牌都已經進入印度銷售,其中小米、聯想等公司也已經在印度本土生產手機。
據印度媒體最新消息,小米公司將會和富士康集團合作,在安德拉邦新開第二座手機工廠,雇傭5000名員工。未來,小米在印度的手機產量將會達到每秒鐘一部。
據《印度斯坦時報》日前報道,在莫迪政府兩年前發起的“印度制造”計劃中,手機成為表現最好的制造業。自從2014年9月以來,印度已經有40座手機工廠投產。這些工廠每月可以生產2000萬部手機。
原來以中國為主要制造基地的電子代工企業已經紛紛進入了印度,比如緯創資通、偉創力、富士康集團等??偛课挥谛录悠碌膫摿σ苍谟《冉鹉问薪ㄔO了手機制造基地,已經達到了1000萬部手機的產能。這一基地占地600多畝,目前正在為聯想集團、華為、摩托羅拉移動等企業制造手機。
這樣的發展和過去形成了鮮明對比。三年前,印度市場銷售的絕大多數智能手機還需要進口,但是現在印度國產化的比重在提升。比如小米的第二家工廠投產之后,九成以上的銷量將實現本土制造。
偉創力公司的一名高管Jeff Reece表示,印度市場和中國擁有共同點,比如龐大的消費人口,另外中產階層開始崛起。
憑借較高的英語水平,印度早已經是全球聞名的服務外包基地,被稱為“世界辦公室”(中國則被稱為世界工廠),不過印度政府不再滿足于服務業,希望發展印度本土的制造業。而在那些新宣布的本土制造業項目中,電子制造占據了極高的比重,比如富士康集團、華為、OPPO、樂視等公司都準備在印度制造手機,如果沒有手機行業的活躍,印度制造計劃或許要暗淡很多。
在2016年,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比增長了18%,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服務業,獲得了75億美元,排名第二的就是包括了手機制造的電信領域,一共吸引了55億美元。
許多專家指出,印度手機制造行業快速發展,和印度政府的激勵政策緊密相關,尤其是稅收政策。去年,印度提高對進口電子產品的關稅,如果一部手機在印度本地制造,只需要繳納1%的稅負,如果是進口,則需要繳納12.5%。將近一成的稅負差異,使得中國手機企業紛紛在印度開設工廠。
除了進口關稅之外,印度政府也提供了其他一攬子優惠政策,另外所有的進口零部件都免除了關稅(除掉適配器、電池、耳機等少數零部件)。
莫迪政府印度制造計劃的目的,是給印度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的技術能力。不過,如果印度要重演中國過去的成功(比如從2011年到2016年新增加6400萬個制造業就業崗位),印度在許多方面還需要改善。
上述偉創力公司的高管表示,印度的基礎設施目前還面臨挑戰,另外企業在印度各個邦開展業務的流程還需要更加“無縫化”,另外印度必須構建本土的零部件供應鏈。
據統計,在過去兩年時間里,手機制造行業已經給印度貢獻了3.8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富士康集團成為最大雇主,一共雇傭了8000人。
據估計,手機制造業貢獻的所有產值到2020年將會占到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8.2%,還將繼續增加80萬個就業崗位。
目前,印度的手機制造業還停留在零部件整機組裝的水平上,即廠商從國外進口所有的手機零部件(包括電路板、芯片組等),印度工人將零部件組裝為手機成品,直接投放到印度市場。
目前,印度本土還沒有優秀的手機零部件制造商,因此從海外進口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印度媒體認為,手機零部件產業也給印度政府提供了一個機會。印度商界人士P. Sanjeev表示,隨著手機需求量增加,以及整體生態系統發展,印度也應該發展本土的零部件產業。
媒體認為,印度政府也可以借鑒中國在零部件領域的經驗。為了鼓勵發展中國品牌、擴大規模優勢,中國政府積極鼓勵發展零部件產業,其中包括手機、汽車、以及太陽能電站領域的零部件。
不過,智能手機的零部件產業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優秀的開發人才。目前全球手機零部件公司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比如中國的展訊等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第三大手機芯片制造商,另外不久前,為了采購OLED顯示屏,美國蘋果也曾經和中國的京東方進行接觸。三星電子這樣的企業,也會從中國公司采購鋰電池。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手機制造行業要追趕中國,還有很遙遠的距離。根據中國工信部的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公司一共生產了21億部手機,其中智能手機為15億部,智能手機產量增長了一成,換言之,目前全世界銷售的絕大多數手機,生產地點是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