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時間7日訊對于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高盛正變得越來越懷疑。彭博報道稱,投資者都想要知道中國經濟增長對債務的依賴到了怎樣的程度,而這就使得新增信貸總量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數...
北京時間7日訊 對于中國的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數據,高盛正變得越來越懷疑。彭博報道稱,投資者都想要知道中國經濟增長對債務的依賴到了怎樣的程度,而這就使得新增信貸總量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數據。中國政府2011年引入了社會融資總量這個數據,以捕捉此前的信貸數字無法覆蓋的龐大的影子銀行領域,但是高盛分析師們卻在上周三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對這一指標度量信貸增量的能力提出了質疑
高盛發現,中國官方發布的社會融資總量數據和高盛自己的信貸估算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他們稱這不斷變大的差異為“一種令人不安的趨勢,越來越難以安心”。
爭議重重的循環融資領域的不透明的貸款增長,尤其值得擔心——在這種安排下,銀行是向非銀行金融機構放款,而非直接面對企業。高盛強調,這種資金的“迂回流動”盡管確實可以幫助推動銀行利潤增長,但也意味著更多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投資和更多貨幣是漫游在金融系統當中,而沒有通過M2貨幣供應的增加進入真實經濟領域。
面前的金融系統越來越紛繁復雜,既有貨幣供應指標又無法充分描述新增信貸情況,高盛建議采用一種略有些不同的方法來測量中國近期的信貸繁榮。他們將視線轉向了源自中國家庭和企業,而流向各種不同金融投資的資金流量。
從這個角度看去,中國去年的新增信貸達到了24萬6000億元人民幣,大大超過16萬億的貨幣增量和19萬億的社會融資總量。
“中國債務問題局面惡化到如此程度,自然使得我們更加擔心他們潛在的信貸麻煩和可持續性風險。”高盛分析師們表示,“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影子貸款進入了系統,卻沒有被官方統計數據捕捉到,這是一個監管的缺口,讓人難以判斷潛在的金融應力點的位置,以及潛在的危機蔓延的嚴重程度。”(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