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被一再對標,認為這是三個國家的工業戰略。從筆者來看,這不過是一場好事者的拼圖游戲。細細看過去,除了軟綿綿的口號,對標基本不成立。德國...
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被一再對標,認為這是三個國家的工業戰略。從筆者來看,這不過是一場好事者的拼圖游戲。細細看過去,除了軟綿綿的口號,對標基本不成立。德國和美國是明顯的軍團作戰思路,整個生態系統的骨架(體系框架)已經清晰可見,中國制造2025卻并不成形。說到底,這場工業升級戰爭一旦打響,就是一場群體戰。一榮俱榮,一敗俱敗。這場戰爭主戰場是10年之后,當下你我看到的攻城拔寨仍然是一城一池之戰。如果沒有看到德國和美國的軍團思路,如果我們缺少系統論的思路,那么十年之后,我們的企業兇多吉少。
頂層決策者的視角
對于政府而言,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問題,不是自動化問題,不是信息化問題,是框架化問題。體系框架是解決標準規范、解決生態系統的數字化模型,相比技術而言,這是政府更需要考慮的事情;當然對于一個大型企業,這也是管理者優先考慮的核心命題。

工業4.0代表的是德國制造業的總和。德國機械工程學會VDMA有3000家企業,電氣電子協會ZVEI有 1600家,再加上德國信息產業、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覆蓋了5000多家企業。如何整合這些企業,其實對于德國工業4.0工作組和牽頭的德國經濟能源部部長和研究教育部部長,困難也非常大。三大協會在其中需要對各種利益、各種主題進行反復的平衡,對標準進行再三斟酌。建立體系框架,是第一步必走之路。
德國工業4.0的骨架
然而所謂國家戰略,就是行業整合,就是全國資源的配置,在這個時候只有借助系統工程的視角和生態系統組織,才能真正完成頂層設計。工業4.0平臺范圍有限,德國內部的利益紛爭也很多。但它不會僅僅是個時髦的詞,在享盡榮耀之至,它也需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能夠肩負德國工業使命的組織體系。德國工業4.0專家組已經給出了一件初始的骨架,它被稱工業4.0參考架構RAMI4(Reference Architeture Model for Industry4.0)。
體系架構框架AF(Architecture Framework)是系統工程的范疇,用于表達系統的基本構成的可視化和模型化的指導原則。
它表現為系統的要素、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指導其設計和演進的基本原則。
筆者在5月份跟德國RAMI的起草組成員Diegener有過一次交流,他認為RAMI4.0的發布,是一個里程碑的事件。盡管RAMI4.0不是一個強制性的體系框架,所謂的參考架構(Reference Architecture),但Diegener指出,作為中小企業,遵循RAMI的體系、部件組成和標準,是非常重要的。

熟悉行業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第一,這個框架源自西門子的SGAM智能電廠的框架,是上游公司利益的最高保障;第二,這上面有著太多的行業標準。如果掀開外殼往里面看,許多PLC Open、OPC等一系列標準正在這個立體盒子中荷彈相待。
我們此刻可以明白,這個立體盒子就是標準集合。
什么意思?也就是說,在工業4.0實現之際,中國制造將遭遇密集的標準叢林戰。5000家德國企業將在這些盒子里面找到自己合理的位置,按照這種標準,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自由地進入這個生態環境,從而在未來分散化、去中心化的生產中, 專注于自己精細的特長。如果中國進入這個標準盒子體系,所有的標準將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這工廠,數字與物理的所有權將真的分離了:物理世界是你花錢買的,數字世界是規則制定方的。
我們以前吃過標準的虧,但那都是一個局部的事態;而這次,這次所有的標準相互組合,疊加成一個“標準”立體盒。
這個“標準”盒子一旦建立之后,全球工業生態系統就自動建立,中國制造要么跟隨其運轉,成為其中的無足輕重一個齒輪;要么被全球資源配置的新規則,重重地甩出去。
智能產品為什么自己會說話
然而,這個盒子并不僅僅是在約束德國工業軍團的集體配合;它需要繼續下沉,在更加微觀的基礎上,解決智能產品的問題。嚴謹的德國工業4.0 工作組,認真地思考了“萬物相連”的問題,在整體體系框架提出來的同時,提出了“工業4.0單元組件”的概念,并且區分了“工業4.0單元組件”和“非工業4.0單元組件”。


德國師傅就在我們眼皮子底下不斷試穿自己合身的衣服,德國師傅也正在如饑似渴地長身體。細細聽過去,你都能聽到他們骨骼嘎吱嘎吱正在拔節發育的聲音。
那么中國制造2025,我們需要做什么呢?
智能制造的的頂層架構設計
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是推進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一個復雜系統,需要舉國之力,才能實現工業的轉型升級。
這就需要盡快建立“中國制造2025”的頂層結構框架的設計,建立中國智能制造的整體結構的描述規范。
頂層體系設計不是領導層設計,而是明確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如何在一起工作,需要一個系統架構設計,包括視角、子系統組成部分、系統相互作用關系等。
說白了,打群架的時候,我們的遵循的章法和套路是什么?是否可以提前在數字化模型中預演?
復雜組織體架構和基于模型的系統工程已經為此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創新思路和途徑。體系框架是美國最拿手的。為什么個性自由的美國人在協同作業的時候,會表現出強大的組合力量?這不是因為美國人更擅長聯合作業,而是頂層體系框架的設計,已經約束了大家必須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工作。2015年6月,工業互聯網聯盟也迅速地推出了“工業互聯網”的架構體系,約束和規范二百多個會員。

過于強調示范中心,此刻并不是最好的選擇,中國制造2025的骨架和模型都不太確定,我們又能示范什么?難道是對國外所有設備、軟件的展示總和?
中國制造2025只有粗線條的目標、示范項目和系列鼓勵政策,而缺乏有效的頂層體系框架——很不幸,這是中國人的組織軟肋——中國管理者對體系框架的認識永遠提不到它應該有的高位;而德國工業4.0和美國GE的工業互聯網,都在今年頂層體系上初具骨骼。一個坐著的孩子,和兩個已經站起來的狠角色,打算如何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