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肩接踵的觀眾,兜售門票的黃牛,昨天開幕的2011國際太陽能光伏工程(上海)展覽會熱鬧非凡。2000多家參展企業包下了新國際博覽中心全部13個場館,排場甚至超過了往年的車展。
經歷了2008年的行業低谷,2009年及2010年持續回升的超預期需求,讓光伏產業的投資熱度再次灼人。進入2011年,這個行業的火爆行情在延續。據記者了解,除了傳統的國內光伏巨頭以外,過去一些從事建材、水泥、印染、服裝、箱包、皮革等行業的企業也紛紛參與其中。這不禁讓人擔心,因“光”而生的光伏產業,會不會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下“見光死”呢?
千軍萬馬涌入光伏行業
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一間太陽能小屋的屋頂是用玻璃蓋的,玻璃內部還嵌有太陽能板,既能遮風擋雨又能發出源源不斷的綠電。據介紹,屋頂的面積大約有10平方米,在上海的自然條件下,每年可至少發電1100度。不過,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之前從事的是建材生意。由于在安裝工藝上有共通之處,所以現在轉行進入光伏建筑領域。
事實上,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很長,包括多晶硅原料生產、硅棒、硅錠生產、太陽能電池制造、組件封裝、光伏產品生產和光伏發電系統等環節。在行業繁榮的表象下,除進行光伏一體化施工的建筑企業外,不少原先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企業也從不同角度參與進來。
比如,國內羽絨服行業龍頭企業——波司登,去年年底殺入多晶硅制造領域。據悉,波司登將與江蘇康博共同投資60億元在揚州建設年產6000噸的高純硅生產線。
內外夾擊下需保持理智
為什么光伏行業有這么大的吸引力?暴利、供不應求、門檻低,這就是一般人對光伏行業的樸素理解。于是,在這樣的簡單理解之下,各路資本開始風風火火地投入到這個新生的行業。
據記者了解,江蘇和浙江是光伏行業的“雙子星”。江蘇由于前期政府投入較大,所以大規模的企業數量較多;而相比較而言,浙江的特色是民資密集,這就容易造成規模小、游資炒作的現象。因此,在資本逐力性的驅趕下,有些小的民企投資實際上非常短視,只是抱著哪里有錢賺就投哪里的心態,在產品質量和技術上都不過關。比如,在浙江的衢州,有些靠生產水泥和印染起家的小型光伏企業,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最終被市場淘汰。
不過,業內專家也指出,不少做傳統產業的老板進入光伏行業,也是不得已為之。一方面,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但是傳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又遭遇了土地、環境、用工成本等問題,市場逼迫他們尋找更有潛力的產業投資;另外一方面,各級地方政府為了吸引光伏企業進駐,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招商,打出了包括優惠上網電價、獎勵以及土地供應等在內的各項優惠政策。因此,在這種內外夾擊的情況下,投資更需要理性。
專家建議盡快拉動內需
其實,光伏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的說法早在2009年就已出現,但國內對光伏產業的投資仍持續攀升并在今年達到了新的高峰。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向記者表示,同期出口市場增長非常迅猛,暫時化解了產能過剩的憂慮。但是未來要讓中國光伏產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還需要政府出臺關鍵政策扶植,拉動內需市場。
從初步統計數據來看,去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15-17GW,中國生產占到了8GW。但是其中只有5%也就是約合400MW的產品應用在了國內,其他95%的產品都出口國外市場,尤其對歐洲市場依賴度很高。但是,歐洲主要國家先后推出旨在遏制光伏發電設備安裝的政策,包括大幅度縮減補助、取消稅收優惠措施等等。同時,美國啟動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301調查。這些可能會造成未來光伏市場的增速放緩甚至下滑。
趙玉文認為,從光伏行業長遠發展來看,還是要依靠國內市場;其中,又以解決上網電價問題為關鍵。他呼吁,中國要想發展成為新能源特別是光伏強國,也需要借鑒這一模式,盡早出臺《上網電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