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稅收負擔今年預計甩掉5000億元。3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從今年5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貨物和服務行業全覆蓋,打...
企業稅收負擔今年預計甩掉5000億元。3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從今年5月1日起,將營改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貨物和服務行業全覆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升級。
這意味著,從5月1日起,營業稅將退出歷史舞臺。這是我國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一項重大的稅制調整。5000億元,是今年全面營改增之后預計為企業減少的負擔。
“營改增意味著工商稅制將從二元稅制轉變成統一稅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說。
1993年,國務院發布《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對所有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統一征收增值稅,而對其他勞務、不動產和無形資產征收營業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張俊偉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的工商稅制改革原本是要建立以增值稅為主導的流轉稅體系,但實際上增值稅只在工業領域實現,形成了增值稅、營業稅二元稅制。
2012年,我國開始增值稅擴圍,啟動營改增試點。至2015年年底,營改增覆蓋“3 7”個行業,即交通運輸、郵政、電信三大類行業和研發技術、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物流輔助、有形動產租賃、鑒證咨詢、廣播影視7個現代服務業。
“剩下的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是營改增最難啃的骨頭。”張俊偉說。
不僅難啃,這4個行業還是營改增的重頭。
按照財稅部門的測算,上述4個行業涉及納稅人近1000萬戶,是前期營改增試點納稅人總戶數的近1.7倍;年營業稅規模約1.9萬億元,占原營業稅總收入的比例約80%。
也就是說,只有覆蓋了這4個行業,營改增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根據公布的方案,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將適用11%稅率,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適用6%稅率。
“表面看起來,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稅率高了,但營業稅和增值稅的稅率不能直接做比較,因為稅基不同。”劉尚希說。
從稅收征收方式看,營業稅是在流通環節征稅,往往出現重復征稅的問題,而增值稅則是對增值部分征稅,避免了重復征稅。
以房地產為例,開發商在采購建設所需材料時,這些材料的價格已經包含了營業稅,但建成的樓房需要按照售價全額計提營業稅,造成重復征稅。營改增之后,會避免這樣的重復征稅。
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由于營改增,一些原本不能進行稅收抵扣的成本成為可抵扣項。2009年1月1日起,新購進設備等固定資產所含的增值稅準予抵扣。而從今年5月1日開始,不動產也納入抵扣范圍。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施正文說,這些抵扣項目將會促使出現消費性增值稅。因為不動產、設備等可以抵扣,企業就能拿出更多的錢進行技術改造和革新,就能擴大投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
“不僅如此,還有利于企業的分工協作。”施正文說,由于營改增避免了重復征稅,企業不必大而全、小而全,一個產品、一項服務可以通過多個企業的精細化分工完成,從而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營改增對未來經濟發展是重大利好。”中稅網稅務師事務所總裁王冬生說,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服務業的提升是產業優化升級的標志。
有觀點認為,隨著當今社會產品“服務化程度”越來越高,在經濟生活中,貨物與勞務的劃分是困難的。當一項業務既可能被認定為貨物銷售又可能被認定為提供服務,就可能會因為認定結果不同而導致課征的稅種、適用的稅率及征稅的規則不同。
將貨物、勞務統一征收增值稅,營改增恰恰解決了這個矛盾。
“國家現在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需要通過提高服務業占比推動產業升級。”張俊偉說,而要發展服務業,需要降低企業負擔,需要減稅,營改增正是減稅的選擇。
在劉尚希看來,通過營改增,制造業將會大量購買服務業的服務,從而促進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而這樣的融合發展正是當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所需要的。
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是此次營改增的原則。對這樣的減法,社會上存在一些擔心。有聲音認為,營改增大幅減稅,可能會對中央及地方財政收入造成影響。
“從規模上看,5000億元只能算是較大規模,是財政能夠承受的。”施正文說,營改增減稅幅度不小,但減稅降低了企業負擔,擴大了投資和消費,削減了經濟下行壓力,經濟企穩回升,財政收入自然就增長了。
從稅收流歸屬看,營業稅是地方稅種,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稅種。在2012年啟動的營改增試點中,營改增收入歸屬地方政府。施正文表示,在全面營改增之后,需要對中央和地方的收入關系進行調整,要解決部分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地區間財政不均衡等問題。
到目前為止,營改增存在5檔稅率:17%、13%、11%、6%、0。在專家看來,接下來還需要進行調整。
“我們是逐步轉型,增值稅稅率的問題還需要研究,至少應該簡單。”張俊偉說,比如將5檔稅率簡化成兩檔。在施正文看來,稅率的多檔化會造成不同行業稅負不一樣,在營改增試點成熟、進行立法時,稅率問題還需要進行整合。
張俊偉、施正文都認為,營改增只是稅制調整的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對直接稅和間接稅的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完善稅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