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漢諾威/米蘭歐洲國際機床展魅力依舊10月5-10日,“EMOMILANO2015”在意大利米蘭FieraMilano國際展覽中心舉辦。該展由歐洲機床工業合作...
漢諾威/米蘭 歐洲國際機床展魅力依舊 10月5-10日,“EMO MILANO 2015”在意大利米蘭FieraMilano國際展覽中心舉辦。該展由歐洲機床工業合作委員會(CECIMO)發起并主辦,每兩年一屆,現以漢諾威-漢諾威-米蘭的模式巡回展出,展期現為6天。作為擁有諸多一流跨國公司世界機床工業重鎮的歐洲,所舉辦的EMO展之規模水平都是極其可觀的,被相關媒體稱之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專業盛會之一”。
國際化和專業化是該展會的兩大特點。上屆EMO 2013展會在德國漢諾威舉辦,共有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2100多家展商參展,有來自1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45000名專業觀眾到場參觀,其中來自德國境外的觀眾超過50000人。據資料顯示,本屆展會共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企業參展,其中包括29個歐洲國家、7個亞洲國家和地區、其余為美洲、澳洲、非洲國家,共1600家企業參展,其中意大利展商504家,其余1000多家企業來自意大利之外的各國,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另據主辦方數據統計,為期6天的展會接待觀眾155362人。其中,意大利境內觀眾人數達75529,占比48.6%,國外觀眾人數達79833,占比51.4%。
展會采取專業化布展方式,占用米蘭國際展覽中心12個展館,展出凈面積達120000平方米,遠超6年前米蘭EMO展的95000平方米。最大展商的參展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最小的參展面積為20平方米。本屆展會呈現了EMO展一貫的專業化特點,展位按照參展企業的產品進行劃分,以機床、其他機器、工具、功能部件、自動化、測量與質量控制、服務7大類為綱目,其下有68個分類,又有887個子類,以供展商選擇。
展會共展出價值達5億歐元的6600臺機床實物,無論是展品的水平還是觀眾的質量均保持了EMO一貫的高水準。
規律可循 技術路線萬變不離其宗
從展會上反映出世界先進制造技術與產品對其未來的探索和詮釋,機床工業最新技術趨勢和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五軸加工和復合加工技術的應用更趨成熟和廣泛,模塊化配置更加靈活。采用上述技術的機床在制造領域應用也更加廣泛,從最初航空航天的復雜精密結構件和曲面加工領域逐步擴大到汽車零件、人工關節等大批量制造領域。同時,不斷優化的動態特性彌補了原來五軸加工效率不高的短板,特別是與復合加工技術結合,真正實現零件在一次上下料過程中完成全部加工的功能。將原來一個制造單元的功能進一步濃縮到一臺機床上,空間更緊湊,加工效率和精度也更高。本屆展會上,國際主流廠商都展示了更新的五軸加工機床和復合加工機床展品。如DMG MORI集團共展示了40臺高檔機床展品,加工規格更大,適用面更廣,直驅技術應用進一步深入,綜合性能提高而能耗降低,操作也更加人性化。
(2)制造技術自動化、集成化需求更加普遍,加工效率不斷提高。本屆展會上一個突出的看點就是通過自動化、集成化的制造系統提高生產效率,自動化信息和物流系統成為串起新型制造系統珍珠鏈的主線,制造系統集成度更高,功能更豐富。另外仿生學研究成果成為自動化、集成化制造系統的基礎等,也成為技術發展的熱點。
(3)磨削加工技術在量變中尋求質變突破。從整體展覽情況看,目前世界范圍內磨削加工技術領域具有突破性技術進步的產品并不多,但對極限精度和規格的挑戰還在不斷進行。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聯合磨削集團(UNITED GRINDING)和勇克集團,都展示了各自的技術亮點。
(4)特種加工技術應用面進一步擴大。電火花加工、線切割加工和激光加工成為本次展會特種加工技術領域主要應用方面,在以往高精度、復雜型面特殊材料加工應用基礎上,正向著高效、低成本制造需求領域擴展。
(5)高效和提供全面解決方案成為刀具應用的主要殺手锏。
(6)數控技術沿不同技術路線發展。目前,在數控技術研究應用領域有兩大陣營,一個是以西門子、FANUC、三菱為代表的專業數控系統廠商,另一個就是以DMG MORI、MAZAK等大型機床制造商為代表的自主開發。這兩個陣營既有互動,又涇渭分明,但都在為解決共同的產業應用問題而踐行各自的設想和理念。
此外,功能部件體系化、應用客戶化,測量技術集成應用,以及輔助軟件成為制造系統性能提升的變速器等,都成為展會技術看點。
不進則退 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
本屆展會是歐洲企業的主場,固然全力以赴,而日韓及臺灣機床企業亦較活躍。日本有一批企業已經進入世界一流,與德國機床企業勢成犄角,其中有競爭也有合作,如DMG MORI;韓國的企業在世界大展上歷來不輸氣勢,斗山、現代等展場都在千平米以上;中國臺灣機床主要靠出口,不會放過大展商機,像來自中國臺灣的友嘉,這次以FFG EUROPE公司之名參展,其展場面積遠超過比鄰的DMG MORI,應居此次展商面積之首。臺灣金屬加工企業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僅次于日德,本屆展會臺灣展商數大大超過大陸企業。
大陸機床企業的身影于此次展會上明顯稀疏,無論是縱向比較近些年我們在各大海外國際展會上的表現,還是橫向比較在此次展會上國際同行的活躍與高調。國內著名整機企業幾乎沒有露面,偶爾在展館的邊角上見到某個國內重型機床企業的展位,也是局促地守著最小的單元,冷清地掛幾張宣傳畫而已。此次國內參展企業除北京精雕、普什寧江、日發精機等幾家整機企業外,多為刀具、磨料磨具等主營出口的小型民營企業,散落在展場中,無法形成影響。據展會主辦方數據統計,參觀觀眾中,中國大陸3481人,中國臺灣2198人,可見國內機床企業還是很看重EMO展,應該有不算少的一批人來考察學習。
中國成為世界最大機床市場已有10年,盡管近幾年的需求總量呈下降趨勢,但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機床消費國和最大的機床進口國。背靠這樣強大的市場,中國機床業卻被“高端失守,低端混戰”的夢魘一壓20余年,難以翻盤,至今在機床出口市場上未能有較大建樹。經歷了新世紀頭10年國民經濟基本建設黃金發展期,在中央政府大力振興裝備工業、積極推動包括發展高端數控機床的科技重大專項等政策環境中,我國機床工業獲得長足進步,在規模和品種上已是國際領先。但在基于核心基礎技術研發的高端機床領域,仍然缺少立足的本錢,在國際競爭中無法擠進第一陣營。事實證明,即便在國內,一旦市場風云突變,也步履維艱。而市場競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批較有代表性的大型中國機床制造企業,缺席本屆米蘭EMO展,難免給國際業界留下消極印象。
此時,市場的冷酷一面顯露出來,需求下降最為顯著的是低檔同質化產品,而這些產品多為中國本土企業制造,國內機床制造企業受到的沖擊和影響不言而喻。所以,近兩年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與拓展與本土企業的收縮恰成對比,進口機床的比較優勢在某種程度上還得到了相應擴大。可見中國機床市場需求結構的升級調整,已經在中低端機床制造企業最難挨的時刻悄然展開,倒逼國內機床制造業為求生存而拼升級。
只是機床工業從傳統制造業而來,其內在發展規律還是重實踐,重積累,人家用十步走完的路程,你想三兩步跨過去是有后患的。現在能在米蘭EMO展上亮相的整機企業,以及近來在市場上仍有上好表現的國內企業,都有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一直專注于機床研制,沒有過多地分散精力于資本、土地或其他運作。而即便是他們,此次在米蘭EMO展上仍然深深地感到了一種,與世界先進的距離又拉大了的隱憂。
首次組團 出展EMO2015
中國機床企業赴海外參展已有多年,國內展覽業從事組團國際展業務也有多年,但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開展此項業務,卻是首次。
此次出展米蘭EMO2015,協會相關部門經過近一年的細致籌劃與準備,最終組織了國內31家企業赴米蘭參展。其中有北京精雕、山東威達、日發精機、泊頭重工、普什寧江等整機企業,及機床附件、工磨具等配套企業。
協會試水海外組團參展,主要目的還是適應轉型升級的新環境,為行業企業搭建走向國際市場的服務平臺。展團后勤服務有序周到,高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耐心解決服務團內展商訴求,保證了參展任務順利完成。不僅擴大了協會的行業影響力,贏得了企業的認同與贊譽,而且積累了組團出國參展的經驗,打造了新的出展業務,豐富了協會服務行業的展覽產品品種。 (協會信息統計部、展覽部、行業部、市場部、國際部對此稿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