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師傅張永光又和師娘爭論起來了。從工廠車間爭到家門口,爭到飯桌上,即使意見當天達成一致,第二天回到工廠,爭論也許還會繼續。在徒弟孫治國及其他6名學徒眼里,“師傅和師娘都是...
師傅張永光又和師娘爭論起來了。從工廠車間爭到家門口,爭到飯桌上,即使意見當天達成一致,第二天回到工廠,爭論也許還會繼續。在徒弟孫治國及其他6名學徒眼里,“師傅和師娘都是各自領域的專家。兩人之間這種‘技術較量’,早已司空見慣。”雖然跟著師傅學了16年技術,但37歲的孫治國在提到張永光時,給出的標簽依然是“百科全書”。

空軍裝備部首席技師張永光
匠人氣質1
多10%的全神貫注
徒手磨出“鏡面” 修好的葉片猶如新產品
在張永光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葉片。不經他介紹,很容易誤以為是新產品。用徒弟孫治國的話說,他既像“動手術的主刀醫生”,也像在“修復古畫”。航空發動機上磨損了的部件都會被送到他這里,這些部件完全修復后會煥然一新地再次投入使用。
修復葉片聽上去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復雜:需要經過組織分析、拉力試驗、無損探傷、模擬飛機連續360個小時工作,然后看是否有裂紋,焊接位置是否有疲勞。“不一定付出多大體力,但在焊接過程中熱能會改變原來完好部件的結構。一旦傷到原部件,那就報廢了。”人必須全神貫注,對視力要求很高。修復一片就必須歇15到20分鐘,不允許有任何失誤。一片手指長的葉片,需要1個小時才能修復好。現在,一個人一天只能修復四五片。
經張永光雙手修復的葉片,幾乎和新產品一模一樣,甚至用顯微鏡都看不出差別,其研磨加工的產品尺寸精度、形位精度通常都在0.001mm(即千分之一毫米)左右,類似人頭發絲的六十到七十分之一。這么高的精度意味著產品尺寸允許變動的范圍極小,與設計值的誤差極小。張永光修復的產品,表面粗糙度達Ra0.0125微米以下,類似于鏡面,這是目前能達到的最高等級即14級。即使是德國、日本的機器設備,跟張永光的手工比起來也相形見絀,其表面粗糙度只達10級到11級。
2001年,張永光被派往國外援建飛機修理廠,負責工磨具制造,對軍用航空發動機進行修理。對方要求橡膠模具表面達到手機殼那么光滑。張永光做出的產品如鏡面一樣,對方先是一陣夸獎,隨后追問“在哪臺設備上做的”?當得知是手工做的后,對方不高興了,“別開玩笑,怎么還騙我們呢?”隨后的解釋是無用的,只有當張永光重新制作一個,這才讓對方信服了,“他很高興地過來和我擁抱。”
匠人氣質2
多10%的精益求精
36載堅守 “磨”出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
技術人人都可以學會嗎?對于這個問題,張永光的回答很謙虛,“現在來看不是多難的事兒,關鍵是要堅持下來。”像這幾個徒弟,一干就是十幾年,肯定就成專家了。在張永光看來,如果只是10天、半個月,那幾乎就沒有摸到門,必須要經歷很多年的磨練,才能達到千分之二、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
張永光千分之一毫米的精度是如何達到的?他的辦法是一個“磨”字,而他這一“磨”就是36年。“每天送來的問題部件不同,要根據產品尋找解決辦法,還要設計專門的測量工具。”時間長了,他的心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以前在某一個水平可能覺得有難度,現在的念頭則是“應該可以找到辦法,能夠做好”。張永光說,這是熟能生巧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太漫長了,漫長得就像古時修煉內功。
壓氣機葉片、高壓渦輪葉片的修復,國外在技術上嚴格封鎖,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借鑒。某個項目的仿形修復技術難點是壓氣機葉片葉身型面扭曲,形體單薄,進、排氣邊緣非常薄,同時在焊后既要恢復原來的尺寸、型面、表面粗糙度,又不能損傷原基體,目前國內尚無使用工裝夾具實現葉片仿形修復的實例。在“練功”的過程中,張永光研發出了某型發動機高壓渦輪葉片激光熔覆修復技術,獲得了軍隊科技進步獎。
此外,張永光工作室是國內首個發動機轉子、靜子葉片修復團隊,每年可為工廠節約數千萬元采購資金。
36載歲月,張永光“磨”掉了6根手指的指紋。有朋友開玩笑說,最新蘋果手機他沒辦法使用,因為它是指紋鎖。
據介紹,張永光編寫出了專業教材,提煉出了磨粒磨料“破碎規律”與應用,研具的“被磨損”規律與修復,精密微凸研磨平臺的加工獲取方法與應用,被空軍裝備部列為航空修理系統新員工理論與操作必修課程。他設計、制造、改制的數百套發動機專用工裝,廣泛應用在航空發動機修理中,極大地提高了修理效率和質量穩定性。其中,某型發動機壓氣機葉片磨削裝置還獲得了國家新型實用專利。
查現在所有的教材,關于研磨的內容特別少,只有三五頁,了解技術的人也特別少。張永光編寫的教材,讓孫治國這批年輕技術人員掌握了很多關于研磨的專業知識。
匠人氣質3
多10%的不懈追求
夫妻間的“專業較量”從工廠延續到家里
張永光的妻子從事長度計量工作,具體負責檢測。張永光工作室修復的任何產品,都要由她來檢測。孫治國說,師娘在測量領域是專家,“師傅和師娘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權威人物。”他們夫妻倆常常為技術上的千分之一毫米差距進行專業爭論。由于兩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經常是下班回家后爭論繼續。
張永光夫妻之間爭論的焦點往往是檢測方法和檢測條件。“她們那邊的溫度是20度,靠中央空調控溫,環境要好得多。但我們對檢測方法更熟練,我們跟她們車間的每一個人都有過爭論。”張永光認為,很多測量位置和測量空間,不靠專用工具無法測量出來,于是經常兩邊跑,互相對比,互相提問題。
“談對象以前,他搞發動機專用工裝設計,我搞計量工作,那個時候就是我負責檢驗他的產品。”說起兩人之間的爭論,張永光的妻子表示,自己“毫不留情,發現誤差必須要修”。
在妻子看來,丈夫做出來的產品既要讓自己滿意,同時還要讓別人滿意。為此,在張永光的家里經常出現這樣的一幕:妻子手工計算,丈夫用電腦計算,最后比對數據。
其實,張永光夫妻兩人之間也是蠻有生活樂趣的。妻子愛“嘮叨”,“他一件衣服要洗很久,最后我只有搶過來趕緊洗了。切菜、炒菜也是,還不如我來做!”
張永光的兩個哥哥和父親都在他干的這一行工作過。小時候,張永光跟著父親做家具,最后自己也能獨立做了。你手藝超過父親了?這個問題讓他哈哈大笑,“我是理念上先進,但他傳遞給我的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張永光今年已經59歲,看電腦久了,眼睛會腫痛;跟徒弟們修葉片的時候,得戴上老花鏡。問他什么時候退休,他只說了一句話,“要看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