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北川香泉石材工業集中區的一家工廠里,一排排整潔的廠房聳立,大批的工人正在一臺臺機械前忙碌。這家總投資2億元的北川巴源礦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緊張準備于近期完成了一期建設,在北川開發起...
在北川香泉石材工業集中區的一家工廠里,一排排整潔的廠房聳立,大批的工人正在一臺臺機械前忙碌。這家總投資2億元的北川巴源礦業發展有限公司經過緊張準備于近期完成了一期建設,在北川開發起了米黃大理石。近年來,北川依托“全國品牌大理石之鄉”的品牌優勢,高端切入,大力發展石材產業,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如今,大理石產業正成為北川發展振興的有力支撐。
筑好產業巢
石材集中區引來大批企業
2010年,北川被中國石材協會授予“中國米黃大理石之鄉”。同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北川米黃大理石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如何將品牌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北川重新確立了石材產業發展目標,在優質石灰石資源密集的香泉片區規劃1.58平方公里,建設石材工業集中區。
為筑好石材產業發展的“巢”,2011年先后投資3億元,完成了園區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7月,首批石材企業入園建設;2013年上半年完成了4.62億元的投資,實現產值1.45億元,還解決了附近1460名群眾就業。在發展石材產業中,北川并沒有盲目引進企業,而是要求進駐企業必須對資源進行科學地開發利用,走一條資源節約型的產業開發之路。
為此,北川確定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序開采、保護環境、持繼發展”的發展思路,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引導成立了“北川米黃大理石礦業協會”,加強行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為石材產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
集約式開發
石材產業初具規模
“像這種石頭,切割成大理石板材后,一平方米市場價要賣六七百元!”綿陽如玉大理石有限公司董事長邵翌峰是北川人。在水洞村村委會門前,邵翌峰的一棟廠房正在修建,旁邊的工廠里機器轟鳴。
不僅是本地企業,外地投資商也嗅到北川米黃大理石發展的巨大商機。林驥躍是廣東人,他投資7500萬元,建成了年產40萬平方米的爾瑪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
在公司的廠房外,從山上切割下來的大理石荒料堆滿了料場。在廠房里,兩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切割機正開足馬力切割。“別看這塊石頭見方只有一米多,因為硬度太高,從上面切割下來,要切割十幾個小時。”林驥躍說。據他介紹,廣東石材產業發達,技術先進,擁有大批優秀技術人員;北川米黃大理石品質一流,將兩者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產業互動便是他投資北川的初衷。
目前,已有13家重點企業陸續進入北川香泉石材產業園開工建設,僅今年上半年就又有5家企業開工。
家門口打工
千余群眾實現就近就業
26歲的吳萬偉是香泉鄉水洞村人,以前一直在廣東打工,2010年,吳萬偉了解到家鄉正在開發大理石后,毅然回鄉創業,他貸款買一輛貨車跑起了運輸。“今年初,我已經把賬全部還完了!”吳萬偉樂呵呵地告訴我們,只要不怕苦,一臺車一年掙個十萬八萬還是沒有問題的。
在水洞村,像吳萬偉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香泉鄉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石材工業集中區的開發,創造了大量運輸、搬運、銷售等崗位。目前,香泉鄉有960多人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
在綿陽如玉大理石有限公司的廠房里,水洞村三組村民金曉蓉正細心地為大理石“美容”。“大理石板面上如果有小瑕疵,需要挖掉再用原粉補上。”從浙江打工回來的金曉蓉邊修補邊告訴我們,“在這里上班,一個月能掙三四千。”
為讓石材工業集中區生產出更多崗位,北川縣多次派人去素有中國“雕刻之鄉”美譽的曲陽考察。“前期我們將派60人去那邊去學習。”四川北川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蹇斌說,發展石雕產業,除了增加就業,還將極大地提升北川米黃大理石的附加值,增強品牌美譽度。
預計到2020年,全縣石材產業將實現年產值100億元,香泉片區將成為區域性石材產業區、建材加工區和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