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亞馬遜自動化倉庫發生機器人事故。這次事故共造成24名員工被送往醫院,其中1人傷勢嚴重,另有30名工人在現場接受治療。
事故起因是一臺自動化機器刺穿了一罐墜落的驅熊噴霧,釋放出大量濃縮的辣椒素,導致工人呼吸困難。
事發地點是新澤西州特倫頓郊區羅賓斯維爾(Robbinsville)的一個倉庫。目前事故現場已經處理妥善,倉庫已恢復運營。
事后,亞馬遜在英國的數據也被翻了出來,從2015年到2017年,救護車被呼叫到亞馬遜倉庫超過了600次。
人與機器的必經之路
據了解,事發的亞馬遜倉庫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內有3000名員工和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如運輸機器人、倉儲機器人和伸抓拿取的機械臂等。
誠然,3000名員工數量已經非常龐大,實則機器人才是亞馬遜倉庫的主要勞動力。
紐約時報曾報道,亞馬遜在全球倉庫中投入使用的機器人已經超過了10萬個,主要用來幫助移動和整理產品。
亞馬遜能夠建成如此大規模的自動化倉庫,除了市場客觀因素外,還有一個人為的原因是,其集團CEO貝佐斯是一個忠實的機器人推進者。他不僅持續投資機器人創業,還收購了倉儲機器人企業Kiva Systems。
近年來,亞馬遜在其配送中心部署了超過3萬個Kiva機器人,極大簡化了倉儲工作流程,工作效率是傳統物流作業的2-4倍,準確率達到了99.99%,大大增加了亞馬遜倉儲處理效率。
實際上,物流朝著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是必然的。不僅是亞馬遜,全球的工廠中,各種自動化的工業機器人將越來越常見。
隨著機器使用率的增加,難免也會出現以前不會發生的事故。那么如何避免呢?除了加強崗前培訓、設備操作守則、車間管理條例等條款的普及和實行,更重要的是,機器的穩定性和智能化程度才是決定這一新興技術能否被社會所接受的關鍵。
國內倉儲機器人產業穩增
在國內,倉儲機器人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期。阿里、京東等巨頭亦大力布局智能倉儲。
例如,阿里在天津建立的智慧一號倉庫,可以實現500臺機器人的聯動高效作業,是目前亞洲地區最多機器人聯動投入使用的智慧倉儲場景。
京東在倉儲物流機器人上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即打造無人倉,從商品入庫、存儲、揀貨、包裝、分揀、裝車所有環節全部無人化。
當前,京東無人倉實現了4萬平米倉庫上千機器人,單日分揀20萬單的工作效率。在京東上海的無人倉中,已有300個倉儲機器人,它們不僅能夠取貨、掃碼、運輸、投貨,還能自動識別快遞面單信息,完成包裹的掃碼和稱重,以最優線路1秒鐘即可完成投遞。
除了快遞行業,其實倉儲機器人在制造業中的應用也愈發廣泛。相較于傳統AGV,智能倉儲機器人更強調系統的自主性,支持如二維碼導航、激光導航、SLAM導航等多種先進導航方式,它可以自主計算最佳路徑并進行相互合作,技術十分符合當前智能制造的發展趨勢。
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智能倉儲機器人市場都是蓬勃發展的,因此機器人應用的安全問題也應格外受到重視,尤其是從機器人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適用性等源頭上把控產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