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一季度機床工具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呈現“低位承壓運行”的狀態。受市場需求萎縮,外資品牌競爭,要素成本上升和連續低位運行等多重不利因素的綜合影響,行業企業運行質量下降,經營困難...
2014年一季度機床工具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呈現“低位承壓運行”的狀態。受市場需求萎縮,外資品牌競爭,要素成本上升和連續低位運行等多重不利因素的綜合影響,行業企業運行質量下降,經營困難加劇,向上動力不足。一、全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1~3月經濟運行數據,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855億元,同比增長11.7%。其中,金屬切削機床為344億元,同比增長7.7%;金屬成形機床為171億元,同比增長12.3%。
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應收帳款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和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3%、46.8%和53.9%;金屬切削機床上述三項指標分別為2%、77.8%和61.7%;金屬成形機床上述三項指標分別為5.2%、55.8%和54.4%。
全行業虧損企業占比為17.5%,國有控股企業虧損占比為52.7%,私人控股企業虧損占比為13.4%。在八個分行業中,虧損面最大的是金屬切削機床,虧損企業占比為30.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虧損占比達62%。
與機床工具行業關聯較大的用戶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或負增長。計劃總投資中,汽車工業同比增長8.2%,內燃機行業同比下降2.1%,工程機械行業同比下降3.7%。本年完成固定資產中設備工具購置額中,汽車工業同比增長5.6%,內燃機行業同比下降1.2%,工程機械行業同比下降30.4%。
綜上所述,雖然機床工具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保持11.7%的增長,但在外部投資低迷和內部要素成本增加的雙重擠壓下,行業經濟運行壓力增大、運行質量下降。
二、重點聯系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重點聯系企業2014年一季度統計數據反映經濟運行情況呈現低位向下的趨勢。重點聯系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9%;金屬切削機床同比下降6%;金屬成形機床同比增長7.5%。產品銷售收入和工業產品銷售產值指標同比呈現下降的企業占比超過50%。產成品存貨同比呈現增加的企業占比為50.7%。利潤總額同比呈現下降的企業占比為50.7%。
市場需求持續低迷,行業新增訂單和在手訂單均呈現同比負增長。新增訂單同比下降6.9%,在手訂單同比下降11.4%。金屬加工機床產量同比增長0.8%。其中,金切機床產量同比下降0.9%,成形機床產量同比增長9.7%。
虧損面保持較高水平,利潤總額同比持續下降。全行業虧損企業占比為47.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9%。其中,金切機床同比下降613.2%,成形機床同比增長2.3%。
三、進出口情況
2014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體呈現“先降后升、企穩運行”的趨勢。機床工具商品進出口總額完成60.5億美元,同比下降1.13%。其中,出口23.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38%;進口36.89億美元,同比下降8.61%;貿易逆差13.28億美元,同比下降32.07%。
受人民幣匯率下降和國際主要經濟體經濟復蘇的影響,出口呈現回升趨勢。出口的主要商品領域是切削刀具、磨料磨具和金屬切削機床。出口企業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出口去向前兩名依然是美國和日本,越南超越德國成為第三,德國退居第四。其中,美國1.22億美元,同比下降3.99%;日本0.82億美元,同比增長38.55%;越南0.66億美元,同比增長234.09%。
由于固定資產投資減少、用戶行業發展放緩和外資品牌本土化制造的影響,進口持續下降。進口的主要商品領域是金屬切削機床、金屬成形機床和數控裝置。進口來源前三名是日本、德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日本同比下降8.12%,德國同比下降21.49%,中國臺灣地區同比增長9.03%。
以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為進口來源的商品主要是數控裝置、零部件、夾具附件和切削刀具。同時,日本在一季度有明顯回升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刺激;而中國臺灣地區機床工具商品在較高性價比優勢和ECFA貿易優惠政策的雙重推動下保持緩慢上升的趨勢。
四、近期預測
對于機床工具行業2014年的運行情況預測,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影響,下行壓力較大,內在動力不足,總體表現為低位區間的波動運行,分行業的運行情況會呈現分化加劇的情況。
●金屬切削機床分行業由于一直處于市場需求低迷和產品銷售萎縮下的“微利或負利”運行狀態,企業的財務壓力較大,運行質量下降導致企業虧損加劇,加大了行業“止跌企穩”的難度。
●金屬成形機床分行業月度經濟指標完成情況波動不大,行業總體運行比較穩定。因此,在市場不出現大的波動情況下,今年將保持“穩中求進”的運行趨勢。
五、建議
(1)加強行業運行情況監測,對可能存在經濟運行失速,造成虧損面擴大和失業增加的行業進行預警監測,以便及時調整相關政策避免對行業運行和轉型升級造成不利影響。
(2)對影響行業運行和發展基礎的自貿協定、外資開放和優惠政策等,“統籌平衡、謹慎推行”,并加強與行業協會和企業的溝通。
(3)以平衡應收賬款為抓手,規范金融環境和秩序,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財務成本,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
(4)規范國家財政投資管理和效果評價,對關系國民經濟基礎和產業安全的領域要鼓勵財政資金用于購置自主品牌設備。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避免造成資金空轉和拉動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