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只要不出差,不接待訪客,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喬都會泡在生產車間里,與公司的工程師、技師一起為德國馬勒集團在中國的工廠改進一款活塞加工刀具。近期馬勒中國...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只要不出差,不接待訪客,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喬都會泡在生產車間里,與公司的工程師、技師一起為德國馬勒集團在中國的工廠改進一款活塞加工刀具。近期馬勒中國公司接到了一個為德國某品牌汽車提供活塞的訂單,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對工期要求也比較嚴格。加工活塞的刀具,是生產中的重要設備,這筆“硬”活自然落到了馬勒中國公司的長期合作伙伴——威硬工具公司身上。
作為公司總工程師、董事長的于喬親自上陣,帶領科研人員一起研究改進方案。經過一個月的精心鉆研,他們在刀具材質和幾何角度上作了進一步改進,改進后的這款刀具使用壽命預計可以提高30%以上。
到今年,威硬工具已經與馬勒中國公司合作十余年了。
十余年來,根據對方不斷提高的標準進行產品改進,已經成了威硬的家常便飯。于喬說,企業樂于接受這樣的挑戰,并不遺余力地滿足對方各種苛刻的要求。因為正是在他們高標準、嚴要求之下,威硬實現了自身的不斷成長。
馬勒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過濾器制造商之一,位列汽車零部件供應商30強,在活塞系統、氣缸部件、氣門系統、空氣管理系統和液體管理系統領域是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而威硬工具只不過是威海的一個民營中小企業,擁有員工130余人。
兩個差距如此懸殊的企業,卻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供求關系。目前,馬勒在中國的制造工廠全部使用威硬的刀具。
靠上馬勒這棵“大樹”,得益于于喬對中國超硬材料刀具領域的專注,以及對行業發展的敏銳判斷。
2000年,于喬成立了威海威硬工具有限公司,成為中國超硬材料刀具領域唯一一位女企業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超硬刀具之于汽車制造行業來說,便是最關鍵的“利器”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最先進的刀具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尤其是德國標準、德國制造,更像業內一座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
最初,威硬工具是為原遼寧活塞廠提供刀具的,一年的業務往來不過3萬元。馬勒集團兼并遼寧活塞廠后,于喬便把機遇緊緊抓在了手上。
馬勒主導活塞廠后,對所有供貨商進行了重新梳理與篩選。當時外方管理層堅持在刀具上要用德國的產品,起碼是德國在中國投資企業生產的產品,絲毫沒有把純本土的民營小企業威硬工具放在眼里。
于喬意識到,這是威硬工具打開更大市場、實現企業跨越發展的良好機會。她積極不懈地爭取,最終依靠過硬的產品品質,通過了對方的嚴格篩選考核,成為該公司的刀具供應商。
然而,作為一家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馬勒對于刀具性能的要求非常高,經常提出超出威硬工具當時技術實力的產品訴求。
出生于軍人家庭的于喬,將女性的柔韌與軍人的剛強完美結合,面對挑戰,不退縮、不畏難,在埋頭技術研發的同時,不斷尋求能力范圍內最有效的生產設備,將自己的研發成果一步一步變成現實。
2003年,于喬想加工一種金剛石產品,但試遍了國內的生產設備都無法達到她的要求,只好把目光投向在北京舉辦的國際機床展。然而,這個春天,SARS病毒漫卷京城,令人聞風喪膽。于喬卻頂風而上,帶著一大包原材料只身前往北京展會現場,讓參展的各個國家設備生產商按照她的要求當場加工她想要的產品。
經過不斷的調試、加工、檢測后,一家日本企業設備供應商最終加工出了令于喬滿意的產品。正是這臺她冒著生命危險淘來的設備,實現了威硬工具對金剛石異型刀具的加工,也奠定了威硬在國內活塞刀具領域的領先地位,對整個活塞生產行業都產生了有力推動。
當時,對威硬能夠生產出金剛石異型刀具最感到欣喜的還有馬勒公司。“在此之前,馬勒中國公司使用的該類刀具完全依靠進口,采購周期為三至四個月,而且需要先付款。出現問題后,也無法與供應商及時溝通,技術服務跟不上。所以,我們做出來這個產品之后,解決了他們的大麻煩。”于喬表示,經此一役,更加奠定了威硬在馬勒中國公司刀具供應商行列里的牢固地位。
目前,威硬工具正在爭取與馬勒在其他國家的公司建立合作,已經派出了工程師,也向部分工廠提供了樣品,正在等待對方的層層考核。“跨國企業對產品采購環節把控得非常嚴,質量要求非常高,考核過程也很漫長,但我們有信心。”于喬自信地表示。
除了馬勒,在威硬的客戶名單中,輝門、通用、上汽、現代威亞、吉利、沃爾沃、濰柴等等國內外赫赫有名的企業零部件制造商或發動機制造企業均在其列。
在2013年中國工信部評選的“中國工業行業排頭兵企業”榜單上,威硬工具占有一席之地,是唯一一家生產超硬材料非標刀具的中小型民營企業,成為國內超硬材料刀具生產行業的一面旗幟。
今年年初,威硬工具又成功登陸新三板,成為新三板在全國擴容后首批掛牌的285家企業之一,在公司的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