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再想讓洋人們乖乖買我們的陶瓷產品,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了。對于陶瓷業來說,今年寒冬不僅遠沒離去,甚至還在加劇。”不少陶瓷經營者對記者如此感嘆。
福建省德化縣是中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現有陶瓷企業14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產值上百億元。作為外向型經濟,受到外需不振、原材料漲價和人工成本上漲等影響,當地陶瓷產業已進入“微利時代”。
據泉州海關的數據統計,今年1-7月德化陶瓷出口1.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5%。雖有上漲,不過在不少業者看來,陶瓷出口前景并不樂觀。
對于陶瓷業來說,近年來頻發的反傾銷調查無疑是最嚴重的“外患”。今年7月,巴西公布陶瓷餐具反傾銷案初裁結果。相關數據顯示,此次初裁就將使案件涉及金額高達7000萬美元,逾千家中國陶瓷出口企業會受到影響。
事實上,中國陶瓷出口已面臨“多事之秋”。除了巴西之外,近年來,歐盟、韓國、印尼、阿根廷等地的貿易保護政策,也對我國陶瓷出口已經形成多方壓制的態勢。其中,歐盟、韓國對我國瓷磚曾征收最高達69.7%的反傾銷稅,而印尼對我國陶瓷餐具征收的反傾銷稅更是高達87%。
隨著各國反傾銷稅的實施,不少業者反映,今年國外來的訂單變少了,一些小廠的日子不好過了。記者從德化一些陶瓷企業了解到,目前一些企業庫存預計要近半年才能消化。
“以前出口到歐美,一個家庭一年會用兩套餐具,現在是兩年可能只用一套了。”德化龍鵬藝瓷總經理蘇建堆感嘆,“陶瓷業越來越不好做了,不少做了十多年陶瓷的現在轉行做房地產和礦業。”
頻發的反傾銷調查加劇了中國陶瓷業低附加值之憂。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透露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作為日用陶瓷第一大生產國,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七成。我國雖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卻不完全是一個強國。
德化縣經貿局副局長蘇玉卿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陶瓷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出口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售價不高。
“我們工廠里前幾年滿員時有工人3000多人,現在只有1000多人。整個行業毛利潤只有10%左右,不少企業甚至是在‘零利潤’硬撐著。”蘇建堆說。
面對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如何破局?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情況下,陶瓷出口企業一方面應積極合作,參與應訴;另一方面,也要尋求升級改變的機會。如受此次巴西對華瓷磚反傾銷的影響,一些企業將減少對巴西市場的出口,將重點轉為新增的重點區域如開發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
而在市場改變的同時,技術創新也是陶瓷行業改善生存環境的關鍵。德化春秋陶瓷有限公司郭新端副總經理說,過去陶瓷產業只講銷量不講技術創新,附加值過低。為了改善這一現狀,未來陶瓷業必須要提高技術水平,在產品和渠道兩方面進行差異化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