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歐盟近期將公布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裁定,并有望成為壓垮眾多中國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下半年起中國光伏產業大范圍的整合潮或將涌現。中國政府及光伏行業組織...
歐盟近期將公布針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裁定,并有望成為壓垮眾多中國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下半年起中國光伏產業大范圍的整合潮或將涌現。中國政府及光伏行業組織近期不斷游說歐盟,德國等重量級政府也對中國光伏業給予支持,不少光伏業內人士仍對結果抱有樂觀期望。但是從目前形勢看,歐盟的初裁決定可能并不理想。若是課以懲罰性關稅,中國相當多光伏企業將不得不退出歐洲這個全球最主要的光伏市場。
在歐美兩大市場接連受阻后,中國企業將轉戰國內本土市場以及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但這尚不足以消化國內光伏企業龐大產能。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光伏企業關閉產能或者整合可能成為常態。
“有些企業本來在歐洲市場就弱,那就轉其他地區,或是做中國市場。若是企業什么市場都做不了,就那只能等死了,”行業咨詢機構iSupply行業分析師顧理旻指出。
歐盟執委會8日已初步同意向進口的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關稅平均稅率將設在47%。歐盟15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會議上征求所有歐盟國家貿易專員的意見,并在6月6日前公布初裁結果,12月公布終裁決定。
歐洲市場去年光伏產品裝機量占到全球的六成,而中資企業已獲取歐洲市場超過80%的市場份額,2011年中國企業對歐盟出口的光伏產品的價值達210億歐元。有業內人士指出,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將是中歐之間最大一場貿易戰。
不過,不少中國光伏企業及行業專家仍期待歐盟6月初的初裁能夠帶來一些驚喜。
“通過各方努力,(化解雙反)還是有可能的,”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指出,中國商務部近期一直與歐盟方面做磋商,行業協會和各企業通過各渠道進行宣傳聯絡,甚至將國外企業拉過來做同盟軍。
歐盟損人不利己 中方或回擊
對歐盟雙反調查,中國不少光伏企業認為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之舉,因為這將令歐洲光伏市場的裝機成本明顯提高。
中國大型光伏電池及組件生產企業天合光能在給路透的一份書面聲明中稱,歐洲一旦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對全球整個光伏行業價值鏈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傷及歐洲的上游和下游產業。
“作為自由貿易的支持者和開放合作的倡導者,天合光能支持通過協商和談判解決貿易爭端,并期待中國和歐盟的相關部門積極溝通,達成符合各方共同利益的解決方案,”該聲明指出。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近日也表示,希望通過對話磋商解決中歐有關光伏貿易爭端,并表態中國堅決反對歐盟設限,希望歐盟慎重對待此事,中國將維護中方企業的利益。
顧理旻介紹稱,在歐洲市場上,中國產組件與歐洲當地產的組件的價差約為30%-40%,很明顯,47%的懲罰性關稅明顯偏高。
他認為,一旦歐盟征收高額關稅的初裁決定后,中國可能會出手回擊。
“歐盟那邊高關稅,若是原料成本再抬高,中國的中游廠商將是兩頭燒,”他說。
光伏產業鏈由上游的硅料硅片、中游的光伏電池和組件、下游光伏組件安裝及電站開發等組成。而中國企業在中游制造方面具領先優勢,涌現出天合、尚德、英利等多家全球大廠。
拓新市場 加速整合
亞洲光伏協會聯席主席、尚德電力董事施正榮指出,美國及歐盟的雙反調查對于國內本已處于困境的光伏企業而言,是雪上加霜。
中國光伏業已連續六個季度全行業虧損,部分擴張過快的企業出現債務違約或破產,例如尚德旗下最主要生產基地--無錫尚德3月被當地法院裁定破產重整;賽維LDK海外發行的債券出現違約。
石定寰指出,若被課以高關稅,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就沒有競爭力,而且歐盟雙反調查涉及電池、組件等多個生產環節,中資企業無法規避,只能另尋出路,例如開拓非洲等發展中國家以及金磚國家這些新的市場。
“中國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關鍵是如何快速啟動國內市場,使得國內產能與需求相匹配,”民營能源企業漢能控股集團總裁馮電波指出,希望中央政府能出臺一定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幫助國內企業渡過難關。
去年12月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對扶持光伏產業做出指導性意見,例如加強光伏發電規劃與配套電網規劃的協調,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桿電價,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等。業內估計,由發展改革委等國家部委制定的扶持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近期即將出臺。
通威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榮柱指出,“這一兩年國內市場發展不可謂不快,但是要一下子消化那么多產能,那還真是夠嗆。”
去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近30GW(吉瓦),其中中國裝機量達4.5GW,今年估計新增裝機不低于30GW。中國已多次修訂光伏產業發展目標,最新目標是至2015年前每年新增裝機10GW。而據業內人士統計,國內光伏組件產能高達55-60GW。
顧理旻預計,下半年以及明年,國內光伏產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退出。只有加速整合,減掉一些過剩產能,主流大廠的利潤才能恢復。
“若是中國出臺的扶持政策超出預期,有一些企業就不再退出了,行業整合的過程就會放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