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5年,我國礦產資源供應形勢嚴峻。按可供儲量靜態計算,到202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僅有19種可以或基本可以滿足需求,21種礦產難以滿足需求,5種礦產將肯定出現短缺。我國應盡快加強礦產勘查工作,大力推進勘查、采選等方面的技術進步。
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學部主任陳毓川院士是在今天閉幕的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科學技術大會上講這番話的。
陳毓川說,今年上半年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戰略研究顯示,我國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57種。在這些礦產中,石油、富鐵、錳、鉻、銅、鋁等的儲量缺口較大,鉛、鋅、鎳、磷、硫、硼等的保有量有限,鎢、錫、銻的保有量已維持不久,鈷、鉑、金剛石等礦產近年來尚無新的發現。我國目前正處于從工業化早期向中期發展的進程中,需要大量消耗礦產資源,只有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持續加強礦產勘查工作,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才能滿足迅速提升的需要。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局長閆學義表示,將以現代地質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加快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強區帶礦產地質勘查評價;加強礦產勘查能力建設,提升礦產勘查技術水平;提高全系統礦產勘查工作效率,向國家提供含鐵量33.3%以上的鐵礦資源20億噸、錳礦1億噸、鉛鋅礦200萬噸、銅礦 300萬噸、金礦200噸、銀礦3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