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個寒冬之后,中國的建陶企業坐不住了。在“中國瓷都”佛山,當地企業不再僅指望布局國內這一條腿,而是邁出了抱團走出國門的另一條腿。
2012年9月,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簡稱佛山陶瓷協會)牽頭在泰國敲定7000畝地,用以建設建陶工業園。這意味著,國內建陶企業抱團“出海”征程正式開啟。海外建廠,將成為2013年陶瓷行業的關鍵詞之一。
出海
“在可以規避歐盟、南美等國家的反傾銷風險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多次去泰國考察。”對于2012年年初由佛山陶瓷協會牽頭建設的泰國建陶工業園項目,佛山陶瓷協會專職副會長黃希然向記者如此介紹,“在泰國建廠后,就不存在反傾銷的困境。”
此起彼伏的反傾銷調查,勾起了佛山陶瓷業海外建廠的思緒。
近年來,在出口貿易上占據重要份額的佛山陶瓷企業遭到了重重圍堵,歐盟、韓國都先后提起反傾銷調查,并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僅2011年一年,歐盟對華陶瓷反傾銷案的涉案金額就接近4億美元。佛山地區共有200多家企業涉案,占涉案企業80%以上,其中絕大多數被征收了高達69.7%的懲罰性關稅。
“這給許多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黃希然坦言,在內憂外患下,泰國建陶工業園的出現正如眾多企業所愿。從理論上來說,此舉既能規避反傾銷風險,也有利于解決目前陶瓷產業出現的產能過剩問題,有利于企業與行業的共同發展。
“我有可能參與這次外遷。”在蒲鼎新看來,未來的佛山建陶企業,會像6年前外遷一樣,海外建廠也將成為一種趨勢,并帶動其他產區隨之跟進。蒲鼎新是路易·華倫天奴陶瓷有限公司、亞洲陶瓷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洲陶瓷)的董事長,其掌舵的亞洲陶瓷是國內最大跨國建筑陶瓷零售企業之一。
蒲鼎新口中的6年前外遷一事,指的是2006年佛山市政府開始對佛山建陶企業進行硬性調整,200多家佛山陶瓷企業升級轉移,開始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
廣東新明珠陶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重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評價此舉為用行政手段引爆了佛陶外遷擴張的市場規律。外遷浪潮在此之后迅速波及各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建陶產品達80億平方米,相當于全國人均6平方米多。佛山陶瓷企業產量占全國40%左右,銷售壓力尤其大。在房地產調控持續的情況下,國內市場很難開拓已成為佛山陶瓷企業的共識。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佛山陶瓷行業壓力驟增,開始走向海外開辟新藍海。新金融記者獲悉,原計劃今年年底,佛山建陶企業被邀請去“泰國建陶工業園”進行考察。如今,雖然計劃推遲到工業園詳細規劃出爐之后,但招商工作并沒有停止。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佛山陶瓷協會就計劃在印度、泰國等周邊國家進行考察,籌建海外生產基地。
其間,印度、德國、俄羅斯、匈牙利、捷克等國曾先后向佛山陶瓷協會表明,欲與其“聯姻”。直到2012年7月,佛山陶瓷協會、建陶企業及當地政府部門組團,經多輪實地考察后,最終選定泰國成為陶瓷行業首個海外生產工業園。
泰國投資環境國際化水平高,全國擁有6000萬人口,一直是佛山建陶企業銷售、貿易的主戰場,而其處于東南亞市場中心輻射區域,便于向外擴展。該工業園的初步規劃是:進駐15家陶瓷生產企業、50條生產線及10家配套企業。園區產品預計30%供給當地,70%出口到東盟周邊、中東、歐盟等地。
“我們已經交了土地定金。”黃希然向新金融記者表示,盡管目前還沒完全辦妥相關系列手續,泰國建陶工業園的立項還需等待國家發改委的最終答復,但是國內建陶企業首次抱團“出海”的設想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現實未必如想象中這般美好。
噱頭
事實上,這并不是佛山建陶企業第一次走出國門。在此之前,雅士高夫陶瓷在西班牙建立生產基地、路易·華倫天奴陶瓷在越南投資設廠等消息早已見諸報端。
“(海外建廠)不容易。”作為第一批海外建廠試水者,蒲鼎新頗有感慨。2005年,國內建陶業迎來了高速發展期,但隨即企業便陷入了電荒、油荒、用工荒,以及由此而令企業產生的心慌。此時,蒲鼎新開始規劃海外建廠。擁有豐富外貿經驗的他發現,東南亞地區建陶發展不景氣,規模、檔次等達不到國內水平,卻擁有龐大的市場。
“達到一定實力之后,最后才是資本輸出,直接建廠。”蒲鼎新對此總結為:技術外銷、品牌外銷、資本外銷。然而,雖然有各種優惠和誘惑,海外建廠之路卻泥濘難行。
2006年,某國曾給出零地價的優惠政策,電價僅為0.13元/度,此時國內電價高達0.7元/度,且還要時時面臨拉閘限電的處境。但即便如此,蒲鼎新仍不免感嘆,相對于國內布局,海外建廠風險太大。
除此之外,與亞洲陶瓷相似,東鵬陶瓷作為業界另一個“大佬級”企業,也曾嘗試在意大利設分公司,以銷售點的方式為設廠鋪路,但最后還是因“條件不成熟,暫不考慮設廠”而放棄。該企業相關責任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真正考慮海外設廠,當前環境下可能還需要10年時間準備。
“很多企業宣傳的僅僅是一個噱頭,實際上并沒有海外建廠或者合作。”國際工商業經營聯合會名譽會長、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營銷分會高級顧問張有卓認為,相比較而言,國外建廠風險更大,存在更多不確定性。
“企業也是怕了。”據蒲鼎新介紹,10年前,外地用優惠政策對佛山建陶企業招商引資,但經過幾輪外遷后,企業嘗盡了外遷的酸甜苦辣。然而相比之下,海外建廠則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畢竟佛山真正有實力做到跨境投資,同時又可具備遠程管理能力的企業不多。在蒲鼎新看來,海外建廠落地后,企業將不得不面對解決當地行業產業鏈等諸多現實問題。
因而,此種背景下,有業內人士分析,對于眾多建陶企業而言,“征戰海外”僅僅是一個噱頭。
事實的確如此。據新金融記者調查,此次海外建廠消息發出后,雖有近20家佛山企業表示出興趣,有意參與建設,但更多企業反應冷淡,選擇觀望。
自省
說到底,建陶企業需要的不是走出去,而是醒過來,真正的清醒過來。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建陶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要外遷,即使在國內布局也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后盾。他說,企業走出去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建設,而是根據當前最高標準投資,投資一條生產線6000余萬元,在外遷路上,規模小、產能落后的建陶企業,即使在政府的支持下,自身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也很難走出去,海外建廠更是難上加難。
記者獲悉,2009年,國內一家頗具實力的建陶企業計劃在外省投資建廠,最后因種種原因取消該計劃,但該企業考察費用就高達100多萬元。
張有卓亦對記者坦言,海外建廠必須考慮中國與對方的文化、投資環境等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建陶行業發達的國家,如今也面臨著比中國更加艱難的境地,一片蕭條。因而,對佛山建陶企業來說,海外建廠稱不上“救命稻草”。
更何況,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抱團“出海”無異于走國內外遷的老路。建陶企業走出去的終極目標是爭奪國家市場話語權,但中國文化的“抱團”意味著互相廝殺,大打價格戰,國內外遷已經證明這一境況。如此“抱團”,缺乏創新,走出去后還要廝殺,等于仍在重走賣資源的路子。
因而,激動地走出去之前,企業需要的是冷靜審視外面的環境。要先從了解海外市場開始,要熟悉當地的投資環境,了解當地市場需求,找到用自己產品來打開市場、占領市場的方法。
而在此之前,建陶企業還有更多準備工作需要完成。
“大規模生產、經營一種產品的時代已經過去。”他認為,與國外發達國家企業相比,國內建陶企業仍是中小企業,隨著經濟發展變革,必定伴隨文化復興,接下來企業應采取“聚焦戰略”,憑借成本優勢、差異化優勢,提高市場空間,在某一“縫隙”里取勝,進入專業化時代。
“建陶企業更主要的任務是整體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擴張,更不是急于在國外建廠。”張有卓認為,盡管中國建陶企業生產線多、規模大,長期以來可以實現“規模補效益”,但這些企業的日子其實并不理想。因而,在走出去之前,建陶企業需要先將自己的步子“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