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國企業一看到促增長的苗頭就會加大投資,如今,利潤下降和庫存上升的現實澆滅了他們的熱情。
中國經濟遲遲不見起色。瑞士銀行(UBS)經濟學家汪濤是最新一個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經濟學家。她將中國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預期增幅由此前預計的8%下調至7.5%。
為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先后于6月和7月下調了利率,但至今未見成效。至于原因,或許可以從中國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尋找答案。
據CapitalVue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國2,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應付款項占當季收入的46.5%,2008年末這一數據為31.2%。應收款項占收入的31.2%,2008年末為17.6%。
未出售商品的庫存也日益增加。第二季度A股上市公司的庫存占當季收入的76.6%,較第一季度的81.9%小幅回落,但仍處于歷史高位。2007年末這一數字僅為48.0%。
從應付、應收款項不斷增加可以看出中國市場實際需求疲軟,供應鏈完全靠借款維持。庫存上升則意味著即使需求回暖,工廠在加大生產前仍有大量庫存需要清理。
不僅如此,第二季度中國企業利潤還較上年同期下滑了1.6%。結合這一因素考慮,庫存上升還意味著產能過剩。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兩次降息都沒能推動中國企業重新投資的原因。
中國在加大經濟刺激方面一直步伐緩慢。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強大公共財政意味著中國政府有實施更多舉措的空間。但問題就在于,就算政府吹響拉動經濟的號角,中國企業也無力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