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證監局并非第一個在網上公示輔導備案企業資料地區,北京、山東和寧波在年初已逐步公布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公示
8月31日,河南省證監局發布河南轄區在輔導企業名錄。
與此前僅在地方媒體公告的方式相比,此次河南證監局更是效仿證監會發布IPO申報企業基本信息的做法,充分披露在輔導企業的基本信息,如輔導機構、保薦代表人、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
“輔導都是要公示的,不過以前是在地方報紙登一個公告,很不顯眼,很少人會注意到。”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而理財周報記者獲悉,證監會擬于10月份實行IPO申報即預披露招股說明書。
不難發現,監管前提,已是大勢所趨。
豫仿效證監會,公布企業基本信息
“過往只有少數幾個地方證監局在網上披露,而即使是披露,也僅限于公司發起人、法定代表人、輔導機構等基本信息。”上述北京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此次河南證監局將中介機構的信息充分披露,確實是一個極大的進步。”
“的確很像證監會發布IPO排隊企業基本信息的做法。”深圳一位券商投行負責人看到此份在輔導企業名錄后告訴記者。
據8月31日公布的在輔導企業名錄,此次豫證監局共披露20家在輔導企業名單。其中不乏中原證券、洛陽銀行、金源礦業等備受市場關注的公司。
以中原證券為例,名錄顯示,其輔導機構為齊魯證券,保薦代表人為王承軍、楊潔,會計師事務所為信永中和,律師事務所為北京君致。
在輔導期距離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這意味著中原證券的上市之路依舊漫長。
而作為河南省的地方性券商,中原證券的日子并不好過,記者發現,20家擬上市名錄中,中原證券僅有3個項目,分別為鄭州富耐克超硬材料、洛陽蘭迪玻璃和濮陽惠成電子。
據記者統計,除了中原證券,光大證券也在河南的項目上分得一杯羹,共獲得3個項目。而招商證券、銀河證券和中信證券則各獲得兩個項目。
會計師事務所方面,國富浩華則是最大的贏家,共有5個項目,占比高達25%,而亞泰(集團)會計師則有3個項目。
律所方面,國浩律師事務所共有6個項目,北京君致則有5個項目,兩家律所瓜分了目前披露的一半項目。
其他省份擬跟進河南模式
記者了解到,河南證監局并非第一個在網上公示輔導備案企業資料地區,北京、山東和寧波在年初已經開始逐步公布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公示。
北京證監局自2011年12月13日進行首家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公示以來,累計公布70家擬上市企業基本信息;山東證監局自2012年4月23日進行首家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公示以來,共公示16家基本信息;寧波證監局自2012年4月16日首家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公示以來,僅公示3家基本信息。
不過,相對于河南證監局的模式,北京、山東和寧波的模式資料都顯得過于簡單,北京證監局僅有輔導機構的名稱,并沒有披露保薦代表人、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信息。
而山東證監局則公布掃描版的企業輔導公告,內有法定代表人和董事會秘書簽名和公司蓋章,不過披露的主要信息與北京證監局并無差異。
僅公布3家信息的寧波證監局則僅公布公告的文檔格式,內容與北京證監局相似。
深圳證監局披露則最為簡單,其網站僅披露,截至2012年7月31日,在深圳證監局輔導備案登記的擬公開發行股票公司為67家,其中擬上創業板公司33家;已完成上市輔導工作的擬公開發行股票公司49家,其中擬上創業板公司19家。
其余地方證監局則沒有公布地方擬IPO企業輔導備案名錄。
“目前僅僅停留在地方證監局層面,監管部門沒有做統一強制要求。”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信披時間前移至企業改制后,輔導備案納入IPO信息公示范疇,這應該會成為一種趨勢,不排除其他證監局會跟進。”
“以往都是在當地報紙上公布,一般沒有人關注到,現在在網上充分地公示,監督的效應該會明顯加強。證監局收到的舉報應該可能會猛增。”上述北京投行人士笑言。
10月或實行IPO申報即預披露
今年2月1日,證監會公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全過程。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預披露提前制度,將以往在發審會前5天公布的擬上市企業招股說明書提前至初審會前階段進行披露,而預披露時間也由原先的5天延長至30天。
近日,記者獲悉,監管部門擬于10月份實施申報即預披露招股說明書的方式。
“預披露就是要將企業信息盡早公之于眾,接受大眾的監督,接受媒體的監督。”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預披露提前將是一種趨勢,目前條件已經成熟。”
前述深圳投行負責人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證監會的確有打算實行申報就預披露。”
而根據證監會披露的申報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截至8月30日,創業板共有222家擬IPO企業的狀態為初審和落實反饋意見,主板方面,上交所共有98家企業、深交所共有248家企業處于初審和落實反饋意見的狀態。
上述568家企業并沒有披露招股說明書,這也意味著10月份可能迎來預披露的高峰。
不過,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監管部門應該不會選擇讓已申報的企業集中補預披露,畢竟有數百家企業,量太大了。”
“我們已經做好準備,預披露提前對我們的工作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不過,工作的壓力將會更大,接受公眾和媒體監督的時間大大提前。”上述深圳投行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