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機器鋸石的滋嚓聲,沒有了采石場采石的轟鳴聲,林立路邊的小作坊正在大面積拆除……連日來,記者在晉江市永和、東石等石材生產重鎮看到,由于“限采”令與“限產”令的下達,這里恢復了20多年來難得的安靜。
“配合政府的環境整治,我的石材加工廠已經關停了,雖然不情愿,但是能理解,我們必須顧全大局。”8月7日,永和鎮一家石材加工廠老板的林能輝對記者說。
7月31日,林能輝主動關停了自己經營了8年的石材小作坊。統計顯示,截至當日,晉江全市461個無證礦山開采點、無證石材企業已全部關閉。682家石材加工企業,除了109家納入工藝石認定范圍的企業外,其余573家石材企業已全部關閉。
“雙限”令下,晉江的中低端石材業實現了“整體性退出”。
興與衰
晉江的石材業,有過輝煌的歷史。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依托永和鎮一帶豐富的石材資源和旺盛的市場需求,晉江永和、東石、英林等三鎮陸續興辦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廠。
“當時到處都是石礦,隨便往地下一挖,就是被命名為603#的國家級優質石材,隨便搭個工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然后運走賣出,那時太好賺錢了!”談到往昔的光景,林能輝記憶猶新。
20多年來,盡管產品檔次并不高,以中低端為主,但由于坐擁豐富的石材資源,“靠山吃山”,又就地銷售,成本極低,整個行業處于暴利時代。
然而,好景并未一直持續下去。由于準入門檻偏低,當地的村民蜂擁而上,至2005年前后,當地石材加工廠的數量猛增到五六百家。龐大的工廠數量直接拉低了行業利潤。在永和鎮區,長期從事石材銷售生意的蔡東福告訴記者,盡管這幾年需求在增長,但當地石材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一年比一年嚴重,“前些年利潤率可達30%,甚至50%,現在連10%都不到了。”
偏低的利潤率,使得眾多工廠不得不奉行“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在利益驅動下,當地礦山越采越多,作坊越開越多,雜、亂,無序。一大堆中小石材作坊密布在永和一帶,規模以上企業極少,呈現“滿天星、月光稀”的局面。統計顯示,在永和鎮一帶,約有600家各類石材廠,規模以上企業僅10來家,有三四萬人從事這個行業,但產品長期以初級加工、低附加值的石板材為主,年產值約16億元,稅收不超過1個億。
粗放的生產與經營模式,使得晉江的石材業長期徘徊在中低端領域。更要命的是,由于缺乏工藝創新與產品革新,長期的石板材生產,開始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問題,粉塵污染、水源污染等問題接踵而至。
在晉江,石材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產業。
生與死
石材產業長期“三高”,給晉江生態和環境帶來了“不可承受之重”。
在當地石材作坊最集中的山兜村一帶,一位吳姓村民告訴記者,由于長期無序開采和粗放式生產,石粉對空氣和水體污染日趨嚴重,為了避“污”,不少村民甚至搬遷異地。
面對日益加重的生態承壓,晉江人再也坐不住了!
2011年9月,在多次深入石材集中鄉鎮、石材企業調查的基礎上,綜合實際情況,晉江市制定下發了《晉江市石材行業整體退出轉型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今年7月31日為“大限”,晉江市石材行業全面退出轉型。
為保證方案落實到位,晉江市還成立了石材行業整體退出轉型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及石材加工業轉型服務、環境綜合整治暨石材加工業退出、礦山取締等三個工作小組。根據要求,有關鄉鎮相應設立專門工作機構,制定詳細實施方案和關閉退出日程安排。石材企業最集中的永和鎮還抽調人員,組成專門工作組,由鄉鎮兩委帶隊,成建制進駐石材集中村開展工作。
隨之到來的,是來自部分石材業主和從業人員的阻力。“要說服這些端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的石材人放棄這個‘飯碗’,并不容易。”永和鎮副鎮長陳永明坦言。
開弓沒有回頭箭。針對晉江石材企業污染嚴重現狀,晉江市委、市政府要求,橫下一條心,集中力量攻堅,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堅決淘汰石材業落后產能。去年以來,來自市、鄉鎮工作小組的數十名工作人員,持續深入到工作一線,為石材產業的退出盡心盡力。
為了推進工作,面對這些老石材人,工作人員從晉江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從當地子孫后代的福祉著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厭其煩地反復做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越來越多的石材主意識到,在環境受到破壞的情況下,再繼續生產這種中低檔產品,已經不合時宜。
“事實上,這個產業也不好賺了,即便是政府不出這個政策,我也會主動關閉。加之確實污染太嚴重了,我們作為晉江人,把自己的土地和水源污染了,很不忍心,也很愧疚,現在確實到了退出的時候了。”一家石材企業的老板說。
驅車進入石材企業集中的晉江社馬大道馬坪村至英林路段,兩旁隨處可見閑置的巨大石塊,還有大量處于停產狀態的石材小作坊。
去年9月到今年7月底,整整10個月,一個“三高”產業的退出終于宣告完成。
進與退
工廠關停,企業該何去何從?
擺在數百位石材企業主面前的,似乎只有兩條路:要么改行,要么轉型升級。但這兩條路都不輕松。
事實上,此番整治風暴中,對石材企業,晉江也并未“一棍子打死”。對于那些符合環保標準的工藝石生產企業,全部予以了保留。經過嚴格審核,共有109家企業納入工藝石行列,準予繼續生產。
對于被列為關停的企業,去年11月,晉江市進一步制定下發了《關于鼓勵推動石材加工業轉型轉產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各個時間節點和企業自行關閉退出的大切機補貼標準,明晰了石材加工企業轉型轉產導向及扶持政策。
今年6月份,結合石企轉產過程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晉江市又制定下發了《關于推動石材加工業轉型轉產若干意見的補充意見》,幫助企業解決轉產證照變更和用地手續、房產證補辦等難題,把轉型的成本降到最低,把轉型的成效提到最高。據統計,目前已有46家石材企業確定轉產方向,10家已經啟動實質性轉產建設。
在晉江采訪期間,記者了解到,一部分先知先覺的企業,多年前就率先擎起了轉型的大旗。
錦華石業就是其中一家。1993年,錦華石業總經理林國良在當地辦了一家石材廠,生產路基板材。2000年前后的殺價潮,讓林國良開始思考新的路子——加工一些附加值更高的異型石材。2003年,林國良承接了歐洲一個高級居住區建材項目,利潤非常可觀,但是需要預先投入兩三百萬元,用于購買新設備、安裝新車間。借助這一工程,錦華石業此后迅速轉型生產高端石材制品。
正是有了較大的利潤空間,錦華石業有更多的能力投入石粉治污。該公司歷年用于石粉、污水治理的費用高達1000多萬元,其摸索的零排放綜合治污技術,是晉江石材業少有的亮點。如今,憑借先進的工藝和低碳技術,錦華石業已成功躋身保利、萬科等知名房產商的合作伙伴。
“如果當初沒有提早冒險轉型,現在我們估計也是被關停的對象。”林國良慶幸地說。
也有部分具有前瞻性的石材企業已經開始著手與其他項目對接,啟動轉型之路。去年,晉江天扶石材廠就率先退出石材業,同時與中國500強企業徐工集團合資成立景發機械配件有限公司,主產機械配件,成為晉江石材企業退出轉型的一個典范。
“石板材這類落后產能的‘退’,必須服務于工藝石、石材機械等其他的低碳環保產業的‘進’,為其提供土地、融資等發展新空間,做到‘騰籠換鳥’,從而帶動晉江產業升級。”晉江市副市長王茂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