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球光伏產業的拉動下,中國多晶硅產業抓住機遇,快速發展,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多晶硅生產技術的封鎖。根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的全面統計,2011年我國多晶硅產量達到82768噸,產能到2011年底已達近15萬噸,2006~2011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從186噸增長到8.3萬噸,產量翻了400多倍。
2011年以來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歐洲各國大幅度削減政策補貼,光伏產業受到了很大沖擊,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上游多晶硅產業也深受影響,多晶硅市場價格從去年年初的80美元/千克一直降至目前的25美元/千克左右。
在 2007~2008年,多晶硅供不應求的時候,進口價格一度高達500美元/千克。隨著我國多晶硅產能的釋放,來自美、韓的多晶硅企業開始壓低價格,大量向我國出口,從2009年的2萬噸,到2010年的4.75萬噸,再到2011年6.46萬噸。
目前國內多晶硅的實際產量仍然遠小于國內市場需求量,但進口產品的激增正在擠壓國內市場。根據海關統計數據,2012年1~5月,我國共進口多晶硅3.4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多晶硅14842噸,進口量增長94.6%,均價降低67.2%;從韓國進口多晶硅8064噸,進口量增長13.9%,均價降低59.2%。
中國是美、韓多晶硅的最大出口國,而兩國國內多晶硅的需求量很小。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美國政府的巨額補貼刺激了多晶硅廠商產能、產量的急劇增長,使其生產成本遠低于正常水平,直接導致美國多晶硅對中國出口的激增,給中國多晶硅產業帶來不公平的競爭。
受低價進口的產品沖擊,中國多晶硅產業利潤急劇下滑,庫存積壓嚴重。國內已投產的40多家多晶硅企業,僅剩7、8家尚在開工生產,其余的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產能利用率急劇下降,許多工人下崗,全行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
對美國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及韓國實行反傾銷調查,目的是保護和促進國內已經成長起來的有一定實力的多晶硅企業的發展,以便進一步有效解決中國光伏行業“兩頭在外”中原料依賴進口的現狀;也是對我國可再生能源戰略產業的支持和保護,為我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公平的貿易競爭環境。
這幾年中國光伏產業的大發展,國內多晶硅產業的貢獻巨大,不僅基本解決了原料依賴進口的問題,而且緩解了全球多晶硅原料總體緊張的局面。2011年我國多晶硅總產能接近15萬噸,產量達到8.3萬噸。中國已成為全球多晶硅生產大國,有4家企業躋身全球前10,且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70%以上。2012年國內多晶硅供應量預計在10萬噸以上,如若多晶硅價格回歸正常理性范圍,國內多晶硅供應量將會更多。
然而也應該看到,國內目前80%的多晶硅企業停產,大部分企業技術水平有待提升,目前其生產成本遠高于國外企業或國內大廠。因此,即便價格有所回升,國內產業格局調整的壓力也不會減小太多,淘汰落后的市場機制和產業發展趨勢不會改變。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仍是我多晶硅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嚴峻挑戰。
7月20日商務部已發布公告,決定從即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調查。多晶硅反傾銷調查一旦確立事實后,或將對美韓采取懲罰性關稅等手段。
我國的多晶硅產業仍在發展之中,如果得到有效保護,具備全球競爭力企業的產能必將進一步得到釋放。多晶硅供應仍是充分的,我國光伏產業對多晶硅的需求也會得到滿足。長遠看來,我國市場的多晶硅價格將會穩定在一個合理水平。
因此,在面臨不公平貿易侵害時,對國內多晶硅產業施以貿易救助,將有利于中國乃至全球光伏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作者系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經濟技術管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