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多晶硅引發的無形戰爭正在打響。
近日,我國商務部宣布對美韓兩國多晶硅產品分別發起“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中國對其他國家屢屢采取類似舉措的一次強硬反擊。
然而,7月25日,即中國宣布“雙反”后的第5天,來自德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成員國的25家太陽能企業聯合向歐盟委員會提出上訴,要求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征收高額的懲罰性關稅。
據此,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貿易戰的苗頭已經顯現,但這場戰爭究竟會給中國企業帶來什么,仍未可知。不過,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中國的多晶硅企業很難憑借此次“雙反”脫困。
意料之中的“雙反”調查
此次代表中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向商務部申請“雙反”調查的企業,包括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洛陽中硅和大全新能源。
應這四家企業的要求,商務部于7月20日發布對外公告,將對原產于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對原產于韓國的相關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蕭函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中國發起此次”雙反“調查早在市場預料之中。”
能源行業分析師宋亮也表示,對于此次調查業界早有預期。他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作為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原料,當前美韓的多晶硅產品對中國確實處于傾銷的狀態,其價格大約比國內產品便宜20%左右。”
來自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1至5月多晶硅進口量為3.4萬噸,同比增長32.3%。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2-2016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也顯示,今年1~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3.4萬噸,同比增長32.3%,并在5月份創歷史新高,達到近8000噸。
而今年1至5月,從韓國進口的多晶硅產品數量增加12.11%,價格卻下降了62.32%;來自美國的進口產品增加94.51%,價格下降67.07%。
在進口多晶硅產品的沖擊下,國內銷售的均價已不足30美元/公斤在中國多晶硅產業尚未成熟前,國際多晶硅價格曾一度沖高至400美元/公斤左右。
海通證券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分析師張浩指出,受此嚴重沖擊,我國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有8家仍然勉強開工生產,其余80%的企業已經停產。
“因此,從目前的市場現狀來看,此次調查的原因和目的十分明確。”蕭函說。
他認為,一方面,這是對早前美國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征收高額稅率的正面回應,可為中國光伏企業贏得一定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由于美韓多晶硅出口價過于低廉、存在傾銷嫌疑,因此造成國內多晶硅企業虧損嚴重。此舉有利于保障國內企業能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對這一說法,宋亮表示認可:“我認為商務部開展此次調查的決定很正確,從保護中國企業的角度來說是無可置疑的。”
多晶硅價格難大幅反彈
目前,全球多晶硅產量供過于求的現象相當嚴重。如全球排名前四的多晶硅生產企業與挪威多晶硅巨頭REC公司就有29.5萬噸以上、約合45吉瓦的低成本產能,已超過全球32吉瓦的年需求量。
因此,分析人士指出,盡管“雙反”調查能給國內企業帶來公平競爭與喘息的機會,也能短期內抑制多晶硅價格繼續下滑的趨勢,但若試圖借此大幅度拉升價格仍非常困難。
中金公司分析員陳華表示,征收的反傾銷稅相當于出口國的國內市場價格與傾銷價格之間差額的進口稅,反補貼稅的幅度則通常非常小。因此,他判斷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將有望止跌,但反彈乏力。
蕭函的判斷是:“短期內國內多晶硅價格受”雙反“刺激會有小幅回升,但很難有根本起色。”宋亮也認為,多晶硅價格未來不會出現大幅反彈,“中國企業所生產的多晶硅中,約80%的產品銷往歐盟。目前持續不斷的歐債危機造成光伏市場大幅萎縮,所以即便”雙反“成功,從長期來看,多晶硅價格還將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
國金證券分析師張帥也表示,“雙反”事件短期會對多晶硅市場價格形成支撐,但中期多晶硅價格的走勢仍取決于終端市場供需形勢的變化。
關鍵在打通整條產業鏈
陳華進而指出,其實中國對美韓的“雙反”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遏制別國對中國出口光伏產品的類似制裁。由于“雙反”調查的時間為一年,預計未等其出結果,目前所有國內已停產的產能和部分仍在掙扎的產能已先行退出市場,所以“雙反”其實救不了中國的多晶硅企業。
他認為,“雙反”最大的意義在于給歐洲施壓,警告其不要跟隨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雙反”。同時迫使美國在“雙反”稅率的最終裁定中作出讓步。“如果貿易戰全面爆發,會導致我國企業進一步受到傷害。”
張帥也表示,我國商務部在這一時點對進口多晶硅進行“雙反”立案調查,無疑是一種強硬姿態的表達,也是對將于10月份作出最終裁決的美國商務部以及蠢蠢欲動的歐盟釋放的一種警示信息。
但日前25家歐盟企業上訴要求對中國太陽能產品進行調查等跡象表明,貿易戰似乎已經漸露苗頭。
張帥指出,如果歐盟效仿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對我國光伏企業的殺傷力將遠遠大于美國。
宋亮也表示:“我們必須提前作好最壞的打算,一旦歐盟真的實施”雙反“,今后中國企業只能是閉門造車。因此,政府要加大對光伏下游市場開發的投資,才能讓上游與生產低端產品的企業有辦法”活命“。”
他指出,中國光伏業不能只生產低端產品,也不能僅僅只做來料加工與組裝,“我們要鼓勵大企業往產業鏈下游延伸,做到能生產整個光伏發電站的配件以及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同時,加大光伏并網發電的力度,并打通整條光伏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