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減速,企業效益明顯下滑,許多人開始擔心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5月以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力求“穩增長”。對于這些措施的力度、效果和副作用,目前存在很大爭議。也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加大信貸支持,甚至放開房地產調控,才能保證經濟較快增長。
短期內加速重大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放松房地產調控的確都可以保投資、保增長,但是,要做到經濟明后年仍能夠持續穩定的增長,靠政府不斷加大投資是不可能的。加速結構改革和經濟轉型,才是“穩增長”的持久之道。
首先,目前經濟下滑有相當的結構性和長期性因素的作用,并不僅僅是暫時需求不足,短期刺激一下即可以解決問題的。歐洲債務危機雖然預計明年應有好轉,但未來幾年歐洲經濟仍會受累于去杠桿化和財政緊縮,美日經濟也難有較大起色,新興市場國家不可能與發達國家經濟“脫鉤”,所以我們將面臨一個長期外需不振的局面。另外,內需減弱很大程度上是政策調控以降低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和金融系統風險所帶來的。我們可以針對經濟形勢調整政策的力度和節奏,但是如果因為經濟減速就改變初衷,導致政策反復,過去擔心的問題和風險就會重現,甚至加重。
其次,企業經營情況差,一是因為內需、外需都有減弱,二是因為許多行業在2008年危機后并沒有整合淘汰過剩產能,反而在“4萬億”刺激之下,產能進一步擴張,三是因為前期各項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工資等上漲較快。但是,隨著經濟下滑,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已經大幅下調,工資上漲也趨緩,加上降息減輕資金成本,企業財務狀況將有望改善。更重要的是,當前勞動就業情況仍然良好,并沒有出現2009年初那樣大量失業的狀況。因此,我們也不必因為增長減速而過于驚慌,再次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
而且,在“4萬億”刺激之后,再一次很快用政府投資、信貸擴張的方式保增長,政策空間和效果都將有限,而副作用卻越來越明顯。在過去幾年大規模建設鐵、公、機項目的基礎上,再擴大基建空間有限、質量也難以保障;而且,地方政府、鐵路部門等都已經積累了更多的債務,對土地財政的依賴非常嚴重,而許多風險已經積累到銀行部門,未來幾年需要吸收化解不良資產。另外,政府帶動投資短期雖可以支持內需,緩解企業困難,但不可能替代結構性需求不足的問題,相反卻可能延遲企業必要的行業整合,甚至誤導企業進一步擴張產能。
為了增長能夠持續保持穩定,我們必須加快結構改革步伐,以發掘、啟動新的增長點。在這方面,光是放寬準入、呼喚民間資本進入還遠遠不夠,應該進一步深化壟斷部門的價格改革,如電力、鐵路運輸、成品油等,簡化行政審批,降低服務業行業的稅收、水電租金和各種收費等,切實讓民營企業有動力進入這些行業。
另外,進一步發展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小型金融機構、為小微企業減稅,包括工商管理稅費、降低企業支付的各項工資稅金等,也有助于促進就業增長和消費。
除此之外,政府在保民生上也大有可為,但不是大規模增加基建投資,而是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增加教育和科研支出、社保和醫保支出,增加人力物力以監督提高食品、藥品和公共環境的安全。而可以為這些支出買單的,不是銀行貸款或是土地財政,而應該是提高國有企業的分紅,增加環境污染稅和資源稅,并且從一些行業有選擇地減持或退出。
當前經濟下滑,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再一次凸顯,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開始變得更理性一些,而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通脹的大幅回落也為一些價格改革提供了良機。此時如果過于強求保持短期增長速度,再次大上投資項目甚至放棄房地產調控,過去一年多的調整將功虧一簣,而且為明后年埋下更大的隱患。
只有加速改革、推動轉型才能發掘新的增長動力,確保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穩定增長。2013年之后的經濟增長動力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結構改革在未來一年內推進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