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的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呈上升態勢。與此同時,我國機械產品在海外遭遇的貿易壁壘也不斷增多。其中,技術性貿易措施被認為是繼人民幣匯改之后我國企業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礙,已引起國內出口企業的高度關注。據統計,自1995年以來,世貿組織(WTO)各成員通報(即影響貿易的新法規、新規則)的2/3是技術性貿易措施。2010年,我國有31.74%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出口貿易直接損失582.41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69%;企業新增成本243.91億美元。其中,機電行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最大,占直接損失總額的29.67%。
一、全球機械工業技術性貿易措施通報分析
1.涉及機械產品的TBT通報數相對減少,通報國別集中
根據WTO發布的數據,2002年~2011年9月,全球依據《技術性貿易措施協定》(以下簡稱TBT)第10.6條向WTO通報的涉及機械產品(在本文中,以海關編碼第84~89章為統計基礎)的TBT通報共計1218項,占同期全球TBT通報總數的12.5%。2002~2009年,全球涉及機械產品的TBT通報呈現上升態勢,由2002年的49項增至2009年的223項;而2009年之后,全球涉及機械產品的TBT通報開始驟降,2010年降至140項,比2009年下降37.2%。
全球1218項涉及機械產品的TBT通報共由48個WTO成員提起。其中,中國、以色列、美國、泰國、巴西、日本、南非、肯尼亞、中國臺灣和厄瓜多爾居前十位,上述10個成員對機械產品的TBT通報占同期全球機械產品TBT通報總數的86.0%。
2.發達成員仍是機械產品TBT通報的主導
在涉及機械產品TBT通報的48個成員中,發達成員12個,共通報506項,平均每個成員約42項;發展中成員36個,共通報712項,平均每個成員約20項。盡管發展中成員的TBT通報總數多于發達成員,但單個發達成員的TBT通報頻率卻是發展中成員的2倍。從通報措施來看,TBT措施大多由日本、歐盟、美國等發達成員率先提出,發展中成員陸續跟進,而且由于雙方技術水平不同,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往往嚴于發展中成員;在通報評議中,發展中成員比較被動,提出延長過渡期、給予技術援助的較多。
3.安全、環保成為機械產品TBT通報的熱點
2002年~2011年9月,在1218項針對機械產品的TBT通報中,涉及安全性的通報居首位,共691項,占比56.7%;其次是環境保護,為394項,占比32.3%。在涉及安全性的691項通報中,以色列(174項)、中國(147項)和美國(83項)居前三位,上述3個成員的通報數量和占通報總數的58.5%。
二、我國機械行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特點分析
1.機械行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最為嚴重
隨著機械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機械產品出口遭遇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日漸增多。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自2006年以來,我國機電儀器始終位居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的行業之首。其中,2010年,機電儀器占當年我國受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直接損失總額的29.67%;2009年該比例為38.81%;2006年為24.20%。
目前,歐盟、日本和美國等主要貿易伙伴通報的影響中國機械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重點集中在技術標準、認證、安全性、環保等方面。例如,作為光伏發電系統的關鍵設備,光伏逆變器產品在全球主要市場均有強制認證的要求,其中,包括北美的ETL認證、歐洲的CE認證。在歐盟市場,除CE認證外,各成員國還有各自的認證,例如德國的T譈V認證、意大利國家電網的DK5940認證等。如果產品沒有通過相應的認證,就不能進入當地市場,而且認證程序復雜、測試嚴格、周期長。
2.機械行業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再局限于單一標準,跨行業影響不斷顯現
20世紀90年代,技術性貿易措施主要針對某一具體產品的單項技術標準。但近年來,TBT措施已形成由一系列技術標準與合格評定程序構成的、影響一個行業甚至多個相關行業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例如,歐盟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指令)、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RoHS指令)涉及大型家用電器、小型家用電器、信息和通訊設備、消費類產品、照明設備、電子電氣工具、玩具、休閑和運動設備、醫用設備、檢測和控制儀器、自動售賣機等十大類共102種產品。歐盟產品生態設計指令擬在2009~2011年從57個耗能產品系列中挑選出供暖及熱水設備、電動機系統、家居及商業場所照明系統、家用及辦公室用辦公設備、個人電子產品、通風及空調系統等24個產品系列,優先制定相應的實施措施。《美國公共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預備應對法案》對人或動物用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儲存標準與注冊都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這些標準或法案都將直接或間接對今后我國和全球機械工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3.以專利等知識產權為支撐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機械行業的影響日漸明顯
目前,高技術化已成為機械工業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批科技含量高的制造技術及產品不斷涌現。其中,系統集成創新成為機械工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創新方式,信息技術則成為提升機械工業科技水平的有效手段。信息技術和高新技術的融入使專利等知識產權快速進入機械工業領域,并與機械工業的技術標準不斷融合,這不僅進一步提高了貿易成本,也使我國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難度更大,歐盟甚至對實驗室數據實施專利保護。
三、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機械行業影響的原因分析
近年來,主要發達國家為保護國內市場,紛紛采用技術性貿易措施和綠色貿易壁壘等更加隱蔽、更具歧視性的貿易保護手段,與我國的雙邊或多邊貿易摩擦也逐漸增多。
1.中國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增長強化貿易伙伴的貿易保護意識
隨著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機械工業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強化,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商品在全球市場上所占份額迅速擴大,給生產成本較高的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帶來了沖擊,從而引發“中國制造威脅論”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于是隱蔽性更強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就自然成為其限制中國產品進口的有利工具。
同時,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吸引外來投資最多的國家,但是外資質量并不高,主要集中于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國受技術性貿易措施限制的產品又恰恰集中在這些比較優勢產業,反映了發達國家在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對其國內處于相對劣勢產業的保護意圖。
2.機械產品出口對重點市場過度依賴,出口產品附加值低
美國、歐盟、中國香港和日本是我國機械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對美、日、歐盟的出口占我國機械產品出口的一半以上。這三大經濟體均制定了大量嚴格的技術標準和法規,其中大部分高于國際標準。同時,盡管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商品結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些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的機械產品出口增長較快,但仍然缺乏有后勁的支柱性產品。目前,我國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所占比例較小,一些產品尤其是高端產品僅僅局限于加工或是組裝,獲取的只是微薄的加工利潤。而出口商品低廉的價格又容易招致進口國的貿易救濟調查,阻礙對國際市場的進一步開發與滲透。
3.我國技術標準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對國外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信息缺乏了解
目前,我國在產品質量管理上存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這些標準相互交叉又界限不清,且這些標準絕大多數低于國際通用標準或與國際通用標準不接軌。科技部對國內沿海三省市多家出口企業的調查顯示,從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企業出口所造成的影響來看,認為自己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因為“信息不靈,不知道對方規定已經改變”的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3以上。由此可見,相當多的企業是由于對貿易伙伴的技術標準不夠了解而遭遇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限制。
四、正確看待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機械行業的影響,推動企業提高競爭力
技術性貿易措施構成市場準入障礙,限制了我國機械產品的出口,導致機械產品出口成本增加,進而削弱國際競爭力;同時機械產品出口企業利益受到損失,擾亂產業發展環境。但是技術性貿易措施也能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促進企業進行管理創新、促使企業重視勞動者與消費者的權益,促進企業提高環保意識。因此,應著眼于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合理性,在不犧牲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目標的前提下促進貿易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