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石材行業正突飛猛漲的發展著。全國工商聯石材業商會透露,中國石材在原料產量、加工能力和外貿出口均已達到世界第一。
目前,全國石材企業超過4萬家,石材加工能力已超過2億平方米/年。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規模以上石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000年的168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8年的約1500億元人民幣。在石材行業,規模以下的石材企業的產能和銷售收入與規模以上企業幾乎是1:1,由此推測,國內石材行業總銷售額達3000億元人民幣以上。
一方面中國的石材消費市場空前巨大,另一方面中國產山東石材的品牌始終沒有樹立起來。國產石材質次價低的殘酷現實,直接導致中國石材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面臨空前尷尬的境地。
“國產大理石為什么賣不出好價錢?不是沒有好東西,而是沒有好好地運作起來。”2月15日,中國石材協會秘書長譚金華表示。
尷尬生存
目前伊朗莎安娜每平方米1200-1800元人民幣,西班牙米黃每平方米售價也有900-1200元人民幣,而國產大理石每平方米僅100-800元。進口大理石依然供不應求。
“事實上,大部分石材企業的發家史都是依靠出口,從國外進口荒料,然后加工再出口或者一部分內銷。很多進口的石材產品,其價錢和品質是不對等的,國產優質的大理石,價錢比國外的低。”譚金華說。
國內絕大多數石材企業規模小、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低下,仍在大量沿用生產效率低、質量難以保證的落后加工機械,傳統落后的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依賴“吃資源”存活現象相當普遍。
中國石材協會會長鄒傳勝指出,現代石材業應該是礦山開采與石材加工機械化、智能化,石材產品標準化、資源節約型的。“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石材行業離這個目標還非常遙遠。”
2010年1~11月,中國大理石和花崗石荒料進口量為1072萬噸,同比增長55.4%,進口額19.4億美元,同比增長58.9%。
資源為王
2010年底,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獲得了“中國米黃大理石之鄉”榮譽稱號,再次掀起了石材企業跑馬圈“礦”潮。
四川江油金時達石業有限公司(下稱“金時達”),也在該地區擁有一座號稱儲量達4489萬立方米、年產15萬立方米荒料的礦山。有消息稱,該礦山今年可出4.5萬立方米荒料,加工廠也會在今年啟動。之前,金時達投入了2億元用于江油一處礦山的開發。
國內市場上真正占壟斷地位的是進口高檔米黃色大理石,大約占了80%。國內目前出產米黃色大理石荒料的省份主要為云、貴兩省,且年產量的總和不足10萬立方米。云南礦區規模較小且分散,花色品種紛雜,荒料塊度較小。貴州礦石的結晶程度較低,材質較軟,拋光光度差。兩省所產建筑裝飾板材市場上的價格處于中低檔水平,價格一般在100元/平方米左右。中國石材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但高檔次大理石儲量不多,特別是米黃色大理石資源極為匱乏。
譚金華介紹說,大理石是商品名稱,它既包括了碳酸鹽類巖石變質成的大理巖,也包括了很大一部分沉積成因石灰巖、白云巖和熱液成因的碳酸巖。經國家石材檢測中心鑒定,北川地區還有金時達米黃大理石與進口的莎安娜米黃、西班牙米黃的巖性是一致的,都屬于海相沉積的石灰巖,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以及物理性能都十分接近,都達到了大理石國家標準要求。
目前國內高端大理石毛利率可高達70%,因此吸引不少人“掘金”。“品質相當時,產量對價格的影響就是至關重要的。單一品種年產100萬平方米的石材企業和年產幾萬平方米的石材企業,其產品質量和市場保障能力、價格控制能力不可同等而言。礦山不缺錢,一挖出來就可以變成現金,所以現在優質礦山資源十分炙手可熱,基本都被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