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今年1-10月,福建省共計出口花崗巖石材及制品(以下簡稱“石材”)423.6萬噸,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4.4%;價值17.5億美元,增長16%;出口平均價格為每噸414美元,增長11.2%。其出口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月度出口量呈震蕩走勢,平均出口價格持續走高。今年前9個月中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福建省石材出口量均保持在45萬噸左右,5月份達到年內最高的49.5萬噸。10月份出口量有所回落,為37.5萬噸,同比增長11.6%,環比下降16.6%。與此同時,平均出口價格在1月份止跌于每噸369.2美元后,一路震蕩上揚,至10月份達到每噸449美元,同比增長12.8%,環比增長2.7%,為年內最高。
二、絕大部分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今年1-10月,福建省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石材401.2萬噸,增長4.9%,占同期福建省石材出口總量(下同)的94.7%;此外,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石材21.5萬噸,下降3.4%,占5.1%。
三、私營企業為最大主角,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出口下降。今年1-10月,福建省私營企業出口石材327.2萬噸,增長7.2%,占77.2%;外商投資企業出口57.4萬噸,下降5.9%,占13.6%;國有企業出口15.8萬噸,下降17%,占3.7%。
四、廈門市出口占近8成,泉州市和福州市出口下降。今年1-10月,廈門市出口石材337.5萬噸,增長4.2%;泉州市出口41.2萬噸,下降2.8%;福州市出口31萬噸,下降2.5%。上述3個地區合計占同期出口總量的96.7%。
五、前三大出口市場為歐盟、日本和韓國。今年1-10月,福建省對歐盟出口石材140.8萬噸,增長8.3%,占33.2%;對日本和韓國分別出口64.2萬噸和56.2萬噸,分別下降5.1%和7.5%,分別占15.2%和13.3%。
今年以來,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走高,歐美債務危機,國外品牌競爭激烈,國內樓市股市前景低迷等因素的影響下,福建省石材行業面臨內憂外患交織,出口增長乏力。行業發展諸多制約因素值得關注:
一是外圍市場低迷,行業前景不明朗。今年以來,歐美國家深陷債務危機,經濟發展陷于停滯狀態,直接沖擊了我石材出口貿易。歐盟作為福建省石材出口的主要市場,危機發生以來,經濟持續疲軟,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數據顯示,歐元區10月份經濟景氣指數從9月份的95降至94.8,這是該指數連續第8個月出現下降。美國方面,9月份新房銷售量為31.3萬套,比8月份經修正后的數量增長5.7%,但比2010年9月份的交易量仍低0.9%。經濟學家認為,健康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應在70萬套左右,房地產市場復蘇仍需時日。
二是碳足跡標準成新制約因素。近年來,低碳經濟潮流席卷,各國紛紛出臺有關低碳法規或計劃。德、英、法、美、日、韓、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目前都制定了碳標簽制度,即要求企業提供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量。石材產品以后如未貼“碳標簽”,就可能難以進入上述國家市場。碳足跡標準或將成為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的新貿易壁壘。
三是行業缺乏塑造品牌意識。我國雖然是石材產量大國,但是卻是品牌小國,目前國內石材企業大大小小有上萬家,但是有自己品牌的企業卻寥寥無幾。石材產品沒有品牌,對于沒有石材專業知識的消費者而言,就很難分辨石材的好壞,也很難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總體上看,我國石材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技術、質量和服務競爭方面投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與國外同類型產品差距較大。
四是行業環保壓力嚴峻。近期,“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即將出臺,其中對污染物減排量和改善環境質量等作出了嚴格的要求。由于目前福建省石材業仍處于初級生產階段,許多石材小企業技術裝備落后,在石材的開采和利用方面浪費嚴重,在加工上仍處于粗放型水平,存在生產廢水跑、冒和溢流現象等嚴重問題。部分石材企業采用污染嚴重的染板工藝,無相應的環保治理措施,沿岸企業未建設規范的擋墻、擋板,隨意堆放的石材邊角料對流域水環境造成影響。隨著環保十二五規劃的出臺,行業發展面臨更嚴峻挑戰。
五是行業標準不規范制約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現行的天然花崗巖建筑板材的產品標準采用1992年實施的JC、205-92《天然花崗巖石建筑板材》建材行業標準,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時間。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更新換代,裝飾裝修業的嚴格要求,與國際慣例的接軌,目前現行的標準亟待修改和完善。 當前由于石材行業制度不夠完善,專業標準不規范,導致石材企業間仍存在無序競爭、互相壓價、以次充好的現象,制約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為此建議:一是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行業新標準,提高出口企業的準入門檻,在大力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支持鼓勵石材企業走聯營化、產業化、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二是行業協會應及時跟蹤和反饋國際市場變化和價格趨勢,充分發揮行業的指導服務作用,引導整個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有效應對貿易壁壘;三是企業要針對自身發展尋找市場,加強自身管理,樹立石材品牌化,高端化意識,通過科技創新開發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個性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創立知名品牌和著名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