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利好在政策下,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石化、中海油等能源巨頭也在充電設施的建設上展開爭奪戰。而以清潔能源核電為主業的中核集團則在水電和風電開發上大展拳腳,首期第一個5萬千瓦風電項目部分機組已實現發電。但工業發展和節能減排依然矛盾凸顯。
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節能減排為我國可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面對日趨強化的工業資源環境約束,以節能減排為重點,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大力開發水能、風能、太陽能等低碳能源,提高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的利好在政策下,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石化、中海油等能源巨頭也在充電設施的建設上展開爭奪戰。而以清潔能源核電為主業的中核集團則在水電和風電開發上大展拳腳,首期第一個5萬千瓦風電項目部分機組已實現發電。但工業發展和節能減排依然矛盾凸顯。
工信部稱,由于高耗能行業增長較快,能源消費量大幅上升,導致能耗下降目標并沒有完成。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透露,今年前三季度節能減排已形成“欠賬”。他表示,按照預定時間進度,全國前三季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耗能本應下降3.4%,但截至目前,該數據僅達到2.56%,而全年工業能耗強度確定的指標是下降4.5%。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向記者表示,“能源在生產、運輸和消費各階段會不同程度地損害環境,而環境費用由公眾承擔。政府可以通過征收資源稅,增加資源性生產企業的成本,提高開采利用效率,還可以將稅入用于環境保護,以及進行必須的能源補貼。”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于2011年初曾表示“要深入研究"誰污染、誰付費"機制,加快推進資源稅費改革,健全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環保設施建設和污染治理,形成環境保護的有利氛圍和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