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豐富的勞動力稟賦融入全球分工體系,但過高的對外貿易依賴程度,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存在結構上的問題。面臨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部分在東部失去競爭優勢的產業,產生了轉移的壓力和動力。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被賦予了更加突出的時代使命與責任,并因此上升為新的國家戰略。
2011年以來,我國陸續批準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舟山群島新區等涉及海洋經濟的國家戰略,此外,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等多個規劃也先后獲批。那么,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將會呈現哪些亮點?取得哪些突破呢?
中部地區 轉型中崛起
憑借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充足優質的勞動力資源,我國中部地區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具備完善工業體系的工業重鎮,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時期,中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逐步提升。中部地區已經擺脫“中部塌陷”的被動局面。
“十二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時期。盡管中部地區在“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要看到,它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例依然偏低,城鎮化率還不高,人均GDP目前遠低于東部發達地區等等。中部地區仍然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與繁重的任務,中部地區的崛起迫切需要國家政策扶持。
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提出爭取到2012年,中部地區實現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目標。
2010年1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全文,提出進一步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體系,包括充實和完善“兩個比照”政策、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制定投資促進政策、實施體現中部地區特點的土地利用政策等,明確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中部六省的工作責任。
2011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原經濟區正式納入其中,表明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中原經濟區”的戰略不單是中部地區的發展藍圖,也是牽動后海嘯時期,內地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動作。
2011年3月16日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到,未來要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點推進包括中原經濟區在內的區域發展,加快構建沿隴海、沿京廣、沿京九和沿長江中游經濟帶,促進人口和產業的集聚,加強與周邊城市群的對接和聯系。重點推進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中原經濟區、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等區域發展。
2011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高峰論壇做主題演講時表示,“十二五”期間,中部地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探索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道路。發揮區位、資源、人才優勢,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糧食、能源、原材料、現代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在“三農”和小企業金融服務、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等薄弱環節取得突破。
“中部崛起”提出后,中部各省份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開始謀篇布局,相繼制定了促進中部崛起規劃的具體實施方案。
河南省提出提升鄭州全國區域性城市地位,全面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力爭在交通、資源開發、市場、旅游、生態、產業等領域率先突破,構建中原經濟區合作區,形成內部融合、聯動周邊、貫通東西的發展態勢;加強與長江中游經濟帶的合作,形成南北呼應、促進中部崛起的兩大支撐。
湖北省將大力發展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開建荊州至岳陽、三門峽至宜昌、黔江-張家界-常德湖北段等12個鐵路項目,加快武漢天河機場三期工程建設,實施神農架機場新建工程等。
山西省與工信部簽署了《關于加快山西省工業轉型發展、推進“兩化”融合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山西省工業轉型發展、共同推進山西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以及山西中小企業和軍民融合式發展。
國務院明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近兩年,安徽省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規模持續擴大,今年以來,前7個月滬蘇浙兩省一市在皖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共3405個,實際到位資金1887。9億元,同比增長71.9%,占安徽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的55.6%。皖江示范區已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滬蘇浙地區產業和資本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首選之地。
10月18日,“宏觀經濟三季報”正式出爐,中部地區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兩項統計中拔得頭籌。根據數據,今年上半年,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的GDP分別為12404.68億元、8762.66億元、8571.47億元、6883.30億元、5134.30億元、4932.26億元。隨著承接產業轉移以及培育各類產業基地所投入的園區、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投入增加,中部地區的GDP高速增長勢頭還將延續。“十二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時期。在中部崛起政策刺激下,中部地區將成為中國未來十年經濟增長的驅動器。
西部地區 高增長可期
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十周年。十年來,西部地區形成了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經濟區對周邊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區域振興的背景下,西部地區得到了國家資金和政策的高度關注,大量基礎設施投資的開工,使這些區域從“經濟大后方”一躍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隨著我國發展區域規劃出臺力度的不斷加大,西部地區或將成為“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高增長地區。
2007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出通知,批準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9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是“一圈兩翼”開發、擴大內陸開放、產業優化升級、科教興渝支撐及資源環境保障。
2009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把關中—天水經濟區打造成為“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的戰略高地”。
2009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有利于形成我國沿海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促進西部大開發和東中西互動。2010年5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0年6月,國務院頒發《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為西部大開發“新十年”指明方向。同時,2010年12月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提出,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
2010年6月18日,由國務院批復建立的重慶“兩江新區”掛牌成立。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設計上,重慶希望“兩江新區”能獲得政策的大力支持,比照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享受國家給予的有關優惠政策,并在土地、金融、財稅、投資、對外貿易、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管理體制等領域賦予先行先試權,允許和支持試驗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
今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根據規劃,到2015年,成渝經濟區將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深化內陸開放的試驗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和長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到2020年,成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在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和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時刻,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在新形勢下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對于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7月,國務院還批準了《“十二五”支持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項目規劃方案》,據了解,“十二五”期間西藏將不斷加大公路、鐵路、航空等立體交通網絡的成形,同時大力培育旅游業、藏醫藥、民族手工業、特色農牧業、綠色食(飲)品、優勢礦產業等特色產業。規劃還明確,“十二五”期間,西藏地區要著力建設綜合能源體系,堅持開發利用區內能源資源和輸入區外優質能源并舉,以水電為主,油氣和新能源為補充,形成穩定、清潔、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源體系,大力改善水利基礎設施。
此外,正在勃興的陜甘寧蒙能源“金三角”發展潛力巨大。由于傳統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在整個“十一五”期間GDP增速都是全國第一。云南“橋頭堡”規劃、陜甘寧振興規劃等多個區域規劃正在加緊制定或等待批復。
從各區域產業定位的特點來看,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是西部產業崛起的核心;新疆、西藏是政策撬動、延邊開發開放的重點區域,而廣西、云南的跨境經濟合作將獨具風采;內蒙、甘肅、寧夏、青海是產業結構調整、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的省區。
業內人士指出,縮小區域差距、尋求區域協調是“十二五”區域規劃的目標之一,而中、西部地區長時間落后于東部地區的現狀是促使國家下定決心出臺更多優惠政策、進行區域振興的主要原因。隨著國家密集出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區域振興規劃,將為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發展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總體判斷,西部地區進入了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按照新一輪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未來的主要任務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科技創新,加強人才開發;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重點經濟區開發,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京津冀 一體化發展成關鍵
京津冀地區在很長時間內的發展是處于相對緩慢的,如今,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在近年被多次提及。而天津濱海新區、環首都經濟圈、河北沿海地區的發展規劃相繼出臺,對于京津冀區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助推作用。
2010年發改委將《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上報國務院,但是該《規劃》至今尚未出臺,雖然未獲出臺,但是在“十一五”規劃中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將京津冀地區列入優化開發區域,京津冀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區域,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是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
今年2月天津市濱海新區公布了《天津市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時期是濱海新區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開發開放的黃金發展期。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功能顯著增強,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基本建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確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框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將年均增長17%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以上。到2015年,經濟總量超過10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超過1500億元,全區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4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
今年5月,由河北省提出的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總體規劃正式出爐,根據規劃,廊坊將與北京共建國際門戶和國際交往地區,打造首都經濟圈的重要支點城市,承德將打造首都地區皇家文化旅游勝地。
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包括環繞北京的張家口、承德、廊坊和保定4個地級市,將打造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環首都綠色經濟圈。
推進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核心是搞好產業規劃。為此,總體規劃在七大新興產業領域謀劃了一批基地,旨在通過吸納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加快高端產業聚集,促進區域內產業融合提升。
2011年11月27日, 《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有由發改委批準發布,《規劃》提出了河北沿海地區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建成環渤海地區新興增長區域;到2020年,區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全國綜合實力較強的地區之一。
發改委表示,這是在實施“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重要時刻,國家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部署,也是進一步貫徹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依據《規劃》,河北沿海地區的戰略定位是:環渤海地區新興增長區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國重要的新型工業化基地、我國開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國北方沿海生態良好的宜居區。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表示,這幾年出于整體戰略的考慮,我們在沿海的布局方面下了不少的功夫,編制了若干個規劃,相對而言,河北沿海地區的規劃編得晚了一點,因為在東北沿海地區,河北的經濟發展是偏后的。在整個沿海經濟布局中,有三個大的引擎,一個叫長三角,一個叫珠三角,還有一個叫環渤海或者說京津冀。
“十二五”期間,京津冀區域發展面臨多重任務,不僅包括發展模式的轉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包括產業在區域空間上的擴散、集聚與整合,產業鏈在區域范圍內的對接與分工等。在完成以上任務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與政策的實施,京津冀地區作為一個起步較晚的區域,勢必會面臨諸多困難以及更多的機遇,城市之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將不斷加強,區域性問題必須通過積極推動區域協作來解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認為現在看來,京津冀地區的規劃工作還沒有完全做到位,所以,接下來還要進一步研究首都經濟圈的問題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問題。
東部沿海 海洋經濟將成亮點
經過30年快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東部發達省市正面臨著資源、環境和發展空間的嚴重約束。在此背景下,沿海各省市憑借30多年積累的經濟和技術實力,紛紛向海洋進軍,向海洋索要資源和發展空間,藍色經濟浪潮席卷整個東部沿海地區,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的海洋經濟區域格局。“三大”,即支撐起我國88%的海洋經濟的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海洋經濟區;“五小”,即遼寧沿海經濟帶、山東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江蘇沿海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廣西北海經濟區。
進入21世紀,我國的海洋經濟開發正以強大的擴張力,由淺水近海向深水遠海、陸海雙向及社會、經濟、文化三維坐標擴展突破。在經濟地理范疇越來越寬廣的沿海區域,以人口趨海移動引發的區域城鎮化、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高新技術集約化為基本態勢,加速了沿海區域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化,以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為特征的“新東部”迅速崛起,正在成為推動我國21世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海洋經濟也成為中國東部沿海省市競相爭奪的新經濟“制高點”。
2010年6月8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規劃綱要》明確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并從空間布局、基礎建設、產業發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動計劃等方面對國際旅游島建設提出了具體工作安排。
《規劃綱要》明確了海南產業發展的方向,主要發展旅游業、文化體育產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商貿餐飲業和現代物流業、熱帶特色現代農業、新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經濟等8大產業。
2011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兼顧海陸統籌的區域發展的戰略,也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首個國家戰略。標志著我國區域發展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積極推進陸海統籌的重大戰略舉措,“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2011年6月30日,浙江舟山群島新區被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成為我國首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戰略層面新區。這一新區的設立,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的又一個國家級新區。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在珠海市橫琴新區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以重塑珠海發展新優勢、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新載體。這相當于一個類似于香港的“自由貿易區”,實行“一線”、“二線”的“分線”管理模式,是繼上海浦東、天津濱海之后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
1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同意平潭實施全島放開,在通關模式、財稅支持、投資準入、金融保險、對臺合作、土地配套等方面賦予平潭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
另外,江蘇省的《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早在2009年6月就在國務院獲得了通過,上海更是早就提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戰略。目前中國的海洋經濟可謂“四處開花”。
沿海區域發展規劃中的一大亮點就是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國務院正在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等省份的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內容包括積極發展海洋油氣、海洋運輸、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產業,整合港口資源等等。在此政策背景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舟山群島新區等規劃的實施,有助于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而海洋經濟的勃興,也有利于維護海洋資源開發秩序,保障海上運輸通道安全,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