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
未來發展線路圖繪就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路線圖就此繪就。作為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規劃綱要》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環境、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政策導向。
2、新國八條啟動“調控加碼期”
抑投機保供給 樓市拐點顯現
去年系列調控未能有效遏制房價上漲勢頭,對此,國務院于2011年1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出臺八項政策措施,涉及政府監管、金融政策、交易稅費等方面。緊隨其后,1月27日晚間,上海、重慶幾乎同時宣布啟動房產稅改革試點,對個人住房征收房產稅。財政、國稅、住建部三部門稱將適時研究提出逐步在全國推開的改革方案。限貸、限購及各部門各地方政府落實調控政策的措施也陸續出臺。抑投機同時保供給,年初承諾今年建設的1000萬套保障房11月底前全部開工。在多舉措效應疊加下,樓市拐點正式顯現。
3、六中全會部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傳媒板塊持續活躍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審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文件。此為2007年十七大以來,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后,決策層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其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備受關注。3月份發布的國家“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文化體制改革帶來的行業利好刺激下,資本市場上整個傳媒板塊持續活躍。
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基調
存款準備金率三年來首次下調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舉行,確定明年經濟工作基調為“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此前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已提出,要更加有預見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準確把握好調控的力度、節奏、重點,并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做出預調、微調,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而在兩次會議召開之前,“預調微調”已現端倪,央行于11月30日晚間宣布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為存款準備金率三年來首次下調。
5、甬溫線發生特大交通事故
高鐵“跨越式發展”遭反思
7月23日20時38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車行駛至溫州市雙嶼路段時,與杭州開往福州的D3115次列車追尾,造成D301次列車4節車廂從高架橋上掉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在妥善處理事故的同時,社會各方對高鐵“跨越式發展”進行全面反思。此次事故導致鐵路建設相關管理制度的變革。鐵路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其建設勢必要繼續推進,但未來發展無疑將更注重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6、個稅起征點提至3500元
增值稅等稅制改革深入推進
年初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啟動并在網上征求意見,37天23萬條意見創下全國人大修法網絡征求民意數量的最高紀錄。充分考慮民意后,個稅工薪所得扣除標準最后定于3500元,相關稅率一并修訂。修改后的個稅法于9月1日起施行,受修法影響,工薪階層納稅比例由28%下降到7.7%,減稅規模達1600億元。10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宣布對中國的“大稅種”——增值稅制度進行改革試點,決定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部分行業進行試點。個稅、增值稅、房產稅……種種跡象顯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迫在眉睫,中國稅制改革大幕也隨之拉開。
7、外匯占款三年來首現負增長
熱錢現流出跡象
央行11月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外匯占款負增長248.92億元,為2007年12月份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引避險資金回流美元,及國內房地產投資下滑,經濟增速放緩均為資金外流原因。這一方面加大了流動性緊張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減輕國內通脹壓力,促貨幣政策調整節點提前。
8、民間借貸危機局部爆發
小微企業扶持政策頻出
外需不振、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信貸政策偏緊……諸多因素導致外向型企業陷入生存困境。溫州、鄂爾多斯民間借貸鏈斷裂事件頻出,企業老板跑路現象頻現,最終引起中央層面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0月初赴浙江部分地區考察,調研中小企業情況,提出要重點支持小微企業,引導民間借貸陽光發展。10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九條金融、財稅政策措施。10月31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即宣布主要針對小微企業上調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幅度。此后,小微企業頻迎政策“春風”。可以預見,隨著扶持措施的逐步落實,小微企業生存環境將獲改善。
9、地方自行發債試點啟動
地方債“堰塞湖”風險漸化解
在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的背景下,我國國內地方債風險逐漸暴露。對此,國家全面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臺。另一方面,地方自行發債試點也于年底在滬深浙粵四地啟動,四地首次進行了自行發債招標,均順利完成。相關專家表示未來試點范圍將繼續擴大。“前疏后堵”已成為地方債清理中心思路,雙管齊下的清理措施目前來看取得了不錯效果,未來在地方債清理方面,應會繼續沿著既有路徑推進。
10、滬指創32個月新低
A股表現全球“稱熊”
2011年A股整體呈震蕩下跌態勢。滬指年中最高摸至3035.47點,最低于12月22日下探2149.42點,創出2009年3月中旬以來近33個月的新低。與全球其他主要股指相比,A股年內表現再度“稱熊”。綜合來看,宏觀經濟面臨挑戰、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海外“黑天鵝”事件頻發等,為A股萎靡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