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德勤2011年中國制造業競爭力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迎來產業戰略轉型期。制造企業需要立足長遠,分析未來趨勢對自身行業和企業的影響,制定相應戰略,解決內部技術升級和管理升級的問題。
制造業迎產業戰略轉型期
德勤認為,中國低成本領先優勢面臨挑戰。
從發展歷史來看,中國制造業總體上是基于低成本的戰略發展起來的,“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席卷全球,中國經濟也保持著龐大的貿易順差。但是,隨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全球資源價格的上漲,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不斷降低。最近中國政府提出計劃要在2015年將中國工人的平均薪資提升80%以上,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領域競爭優勢下降,特別在近年來一些東南亞國家的人均工資只有中國人均工資的一半左右的情況下。眾多跨國公司計劃降低在中國的采購,并有意將服裝鞋帽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制造加工環節轉移至東南亞。
在知識密集型產業,目前“中國制造”仍具有較高的性價比,特別在一些機械制造、電子通訊和風電設備等制造行業。但是在核心技術和專利上,中國仍處在被動的地位,中國憑借低成本領先的優勢將在科學技術提升的競爭中面臨挑戰。
德勤認為,中國制造業應當堅持以科技創新為綱領的產業戰略轉型。
既然低成本產業戰略面臨挑戰,差異化競爭策略即被提升到桌面上來。而差異化的背后就是中國需要從低端產品競爭中擺脫出來,依靠科技創新走一條新型產業發展之路。
中國政府盡管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并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但是從德勤調研的現實情況來看,政府的目標和企業的執行之間存在鴻溝。
中國企業PCT專利申請數量雖然持續攀升,但專利申請者的分布卻極度不均衡。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0年數據,中國PCT專利申請前兩位公司的專利申請量占當年全部中國PCT專利申請量的30%,排名第三的公司只占1%,而同期美國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只占美國全部PCT專利申請量的12%,除了第一名的高通公司占比4%外,其他9家公司都在1%左右。中國的科技創新目前只是集中在少數領域的少數公司,還未能在全社會形成體系。
盡管政府設定了一系列產業發展目標,提出自主創新,并要求大型企業達到3%的研發投入??墒窃趫绦袑用妫笮椭圃鞓I研發投入的有效性缺乏具體的考核目標。在與企業高管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部分企業只是把研發基金用來買樣機,搞外圍測試,而對真正的核心技術體系則涉及甚少,因此這些企業的研發有效性和技術轉化率仍十分低下。
制造企業要創新,產業價值鏈也要創新。
在未來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中,中國制造業不僅要實現單個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同時也需要加強產業鏈的上下游組織與整合,即實現產業鏈的創新能力。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產業要創新,涉及到上游的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以及零部件企業,汽車產業要實現創新發展,不能靠整車生產商自己創新,零部件企業、汽車電子、發動機等相關領域都要同時創新,這樣才能相互拉動,實現整體產業發展的目標。
目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之間的耦合度松散,在研發體系和創新機制上并沒有形成合力,這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長三角將越來越重要
德勤認為,長三角在中國未來制造業的地位將進一步加強。
盡管中國政府提出要向中西部發展的策略,但是我們從實際的調查中卻發現更多的企業仍愿意在東部地區或者市場繁榮的地區擴張自己的企業。
在此次調查中,企業新建工廠首選地域是長三角地區,其次為環渤海及華中地區。在訪談中,企業高管們對長三角地區的經營環境贊賞有加。
他們認為長三角地區有著優良的基礎設施,便利的物流體系,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良好的商業環境,甚至在勞動力價格方面長三角地區都優于某些西部省份。環渤海及華中地區的優勢在于有著良好的物流基礎及人才儲備,并且兩者都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而曾經驅動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魅力則大為褪色,排名甚至低于西南地區。
中國出口產品的93.6%為制造業產品,因此某種程度上中國不同地區出口額占比的變化,也體現了中國制造業重心的發展趨勢。自2003年以來,廣東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年降低,而長三角地區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在增長,目前已經占據41%的出口份額。
另外,國家十二五規劃政策為制造業的發展提出新的方向。
國家政策繼續推動中國制造業發展,鑒于政府行為對于國家的競爭力起著關鍵作用,德勤調查了制造業高管對于中國政策的看法。近7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推動其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6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貿易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在制造業發展歷程中發揮了正面優勢的影響。然后依次是科技與創新的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戰略。但同時,21%的受訪者認為企業稅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方面做得不夠,使得制造業競爭在這些領域處于劣勢地位。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方向
世界各國都在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開始大力關注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美國奧巴馬政府十分強調新能源、干細胞、航天航空、寬帶網絡的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日本把重點放在商業航天市場、信息技術應用、新型汽車、低碳產業、醫療與護理、新能源等新興行業。
中國政府發布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作為國家的七大新興戰略性產業,并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在2015年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8%左右;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
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容本質是國家提出了新型制造發展的方向。無論是作為支柱產業的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還是作為先導產業的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都與制造產業鏈息息相關,并且也是制造產業升級發展的新方向和新領域。中國未來在這七大產業的發展成功與否,將成為決定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關鍵因素之一。
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競爭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加強,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要進一步加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強利用外資水平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目標。不難看出,未來五年中國政府在全球化趨勢發展方面將會提倡兩點:
一是產業轉移,即把國內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產業轉移到低成本國家;從發達國家引入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業。在本次調查中,近12%的企業表示了到海外投資建廠的意愿,并且地區主要集中在人力成本更加便宜的越南、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而越南是最受青睞的投資目的地。如果按照行業分析,消費品制造行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海外投資意愿相對比較強烈,有20%接受調查的消費品制造企業計劃到海外投資設廠。
人力成本是消費品制造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目前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人力成本約為中國的50%。再考慮到中國人民幣匯率的升高,以及中國國內服務業等其他行業對本已減少的低端勞動力的爭奪,一些技術含量低的消費品制造業已經逐漸向其他新興國家轉移,我們認為這一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二是加強資本利用,即扶持中國企業在機械、船舶、鐵路等行業的跨境投資。中國目前有眾多資本充沛的企業可進入國際市場采購全球技術、品牌和市場渠道,并且隨著中國貨幣在國際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中國制造企業的購買能力仍將進一步加強。據倫敦顧問公司Dealogic統計,2003-2005年,中資企業在歐投資總額僅8.53億美元,2008-2010年間攀升至439億美元。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的海外并購逐漸成為跨國并購的新亮點:吉利18億美元收購沃爾沃,開拓了中國企業在歐洲收購高端品牌的道路;作為中國機械行業旗艦企業之一的三一集團,即將成為中國首家在德國投產的工程機械公司,預示著中國快速發展的工業企業開始向歐洲工程機械市場進軍。
中國作為逐步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經濟強國,利用自身的特有優勢和歷史性機遇,走出去組建國際級的龍頭企業,將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所在之一,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仍會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制造企業要努力提升競爭力
卓越經營是中國制造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中國制造企業面臨的各項挑戰中,從內部來看,企業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與服務創新、成本控制、人力資源、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以及融資等方面。面對這些經營挑戰,中國制造企業還可以做很多改變。
1. 基于對市場需求的深度探索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企業的競爭優勢通常有幾種體現方式,即通過成本領先確保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或通過創新形成產業內差異化、個性化產品以實現高利潤,抑或通過創新占領某個特定的細分市場。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生產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甚至創造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成功的創新基于對市場需求的深度探索。
蘋果公司創造了市場對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需求,顛覆性的產品和強大的品牌力量使用戶對其產品和服務的渴望遠遠高于對價格的敏感度;索尼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創新能力,特別是小型化能力,它以此搶先奪得喜新者的市場;松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質量與價格的協調能力,松下不求新只求以模仿后的適當價位吸引市場。這些案例都證明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對本土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可以使得企業獲得優先的發展機會。而中國奇瑞汽車的QQ車系,正是基于對低收入人群和青年人群需求的準確把握發展起來,從低端產品起家,向高端產品積累和創新,這是在中國證明可以成功的道路之一。中國人口眾多地域廣闊,這樣龐大的本土市場必將包含眾多的不同層級和不同區域的需求,中國制造企業完全可以從中發掘更多的細分市場來完成企業的發展壯大。
以華為科技為例,這家來自深圳的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制造業“航母”充滿活力,在最近5年間持續30%-40%的高速增長,達到1852億元收入,在穩居中國市場第一的基礎上,在海外市場,尤其是大型發達國家市場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躋身行業全球第二。更為可貴的是該種速率的增長并未以犧牲毛利和現金流為代價。華為以貼近客戶聞名,專注于創新和服務,始終聚焦于為客戶創造價值并實現“雙贏”,不斷向產業鏈的前沿推進,使得其毛利和現金流的增長甚至超越銷售額的增長。
專注核心業務,建立績效文化,提升制造業效率需要企業專注于核心業務競爭力的提升。很多企業在主營業務尚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的情況下,盲目實施多元化經營,資源分散在多個業務領域,削弱了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甚至喪失原有的優勢。同時,企業需要立足中長期發展而非短期盈利,中長期發展戰略將引導企業更注重品牌建設、人才培養和科技投入,這些無疑都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提升效率還需要建立富有活力的企業文化,特別是以追求績效為導向的企業文化。通過對公司戰略、人力資源、財務、團隊建設等評估與考核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在企業內部形成有效的運營機制,具體表現為組織的簡約、流程的暢通、工藝的改進、工作的熟練、員工的職業化等,進而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外,企業管理者的評估標準應該進一步向企業成長和價值創造傾斜,從而激勵管理者更加樂于創新和勇于實踐。
2. 明確企業發展戰略,通過并購鞏固競爭優勢。
并購重組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方式。品牌、市場、資源和技術都可以成為企業并購的內在激勵因素。成功的并購重組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和跨越式增長,同時對企業實現戰略轉型,培育新競爭力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米塔爾鋼鐵公司,在短短十幾年靠著136次兼并瀕危小廠,兩次收購世界級大公司,建立起世界最大鋼鐵企業-安賽樂米塔爾公司。米塔爾的并購一直都是在其整體戰略發展目標指導下進行的對競爭優勢的鞏固,先后經歷了低成本擴張型戰略,技術導向型發展戰略,以及新興市場增長戰略三個階段。米塔爾通過選擇合適的并購對象、控制上游原材料、采用靈活的并購策略和有效的整合等方式,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將印度一個家族企業打造成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鋼鐵企業。
中國制造業正處于新一輪的并購浪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購是一個復雜的涉及經濟、金融、法律、商業、管理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國企業需要對整個并購周期(從制定戰略到并購策劃、推進、決策、實施及并購后整合)都有深入的理解。操作層面上,企業需要依據自身發展戰略,考量并購能否提升競爭優勢,以及并購后如何進行有效整合,在大量研究并購案例的基礎上,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并購機會面前有備而來,提高并購交易的成功率,實現競爭優勢的提升。
3. 加強風險管控,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制造業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可能來自經營、市場、財務等各個領域,產生的影響不僅危害企業的既得利益和有形資產,還可能損害企業聲譽造成長期負面影響。因此,企業應當不斷加強風險管控能力,強身健體,建立“天氣預報”和“踩剎車”的機制。
位于東海之濱的寶鋼,從幾年前開始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并且分步實施,持續改進。到現在,寶鋼對于風險管理的理解已經深刻地滲透到其戰略和運營的各個方面。借助這樣一種機制和軟實力,寶鋼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繼續保持了行業內最優的地位。
“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一定要走出“制造型企業不像金融行業的企業,無需風險管控”這種誤區。中國的制造業需要建立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以幫助管理層準備好應對傳統的質量風險、法律風險之外的新的挑戰;并不斷利用董事會治理改革優化、文化建設和培訓宣導、信息溝通機制優化、預警和預案并重等各種手段,化解未來可能面對的新一輪的風險挑戰和機遇。
制造企業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通過對中國相對于亞洲其他國家制造業比較優勢的分析,德勤發現,競爭因素的自身特點也是馬太效應的體現,即強者更強,弱者更弱。而政策導向可以改變由此導致的發展要素的不均衡。中國政府于2010年底發布了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旨在鞏固和提高那些受困于效率低下等問題的傳統行業,同時促進在包括能源和科技行業在內的七大戰略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這些戰略新興行業,如果未來發展成功,將作為平臺為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供應高價值的產品,還將幫助解決棘手的能源、氣候、食物和其他資源等挑戰。在這些行業領域,中國正系統性地利用其強大的競爭優勢,力爭成為獨特的創新者和主導者。
跳出本土環境,放眼全球。中國正在努力將全球經濟動蕩,海外市場疲軟等不利因素轉化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契機。除了積極開拓國內市場,中國制造業企業開始從戰略高度進行海外布局,一些現金充裕的企業正在全球范圍采購技術、品牌和市場渠道;同時更高效地利用資金杠桿,把握歷史性機遇,走出去組建龍頭企業。再看金融環境,目前中國貨幣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角色,遍布全球的幾十個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讓中國企業進入市場,投入生產,并分享產品網絡,這一切無疑將有助于保持中國競爭力,并在下一階段更深入地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中。
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為制造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制造企業需要立足長遠,分析未來趨勢對自身行業和企業的影響,制定相應戰略,解決內部技術升級和管理升級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這將是創造企業財富和國家財富的動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