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等方面最快會在11月9日左右決定是否支持美國企業方訴求。一旦此輪貿易戰打響,將影響中國國內75家主要光伏企業的對美出口。就在上周,美國七家光伏生產商聯名上書美商務部,要求對中國相關企業發起“雙反”調查。
歐美國家似有苦衷。曾獲美國能源部5.35億美元貸款擔保的加州太陽能面板制造商Solyndra,受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影響,不久前宣布倒閉,成為觸發此輪貿易戰的由頭。
但中國光伏企業日子也并不好過。10月份,無錫尚德與江西賽維等巨頭相繼傳出破產傳言;無錫尚德、賽維LDK、晶科能源與晶澳太陽能等,今年來的股價一路急轉直下。在美國上市的尚德電力股價,從最高峰時的每股90美元,大幅跳水至日前的2美元左右。
業內大佬無法噤聲。
“有美國企業提出對我國光伏產業進行‘雙反’調查,我們對此高度重視。”無錫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尚德電力”)董事長兼CEO施正榮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光伏產業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規則,也包括貿易爭議的解決機制。”
江西賽維LDK集團董事長彭小峰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光伏產業向買方市場轉變,美國政府也出于市場轉變、避免中國光伏產業影響當地光伏產業等考慮,從政策等多方面設置貿易壁壘。”
中國商務部聲明,對美國的做法感到遺憾,同時提醒美方其光伏產業出口額遠超進口額。近日,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也組織業內企業召開緊急應訴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進入實質性應訴階段,律師也開始介入。
“雙反”調查
作為發起者之一的美國光伏企業SolarWorld在聲明中指出,中國的光伏產品傾銷幅度超過100%,中國太陽能產品制造商從中國政府獲得大量非法補貼。中國理應向WTO報告此類補貼,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SolarWorld是一家總部在德國的光伏企業,在美國俄勒岡州有數個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基地。近日,由于市場狀況不佳,該公司關閉了其在俄州的一條生產線。此前,該企業決定關閉其在加州Camarillo的元件生產工廠,同時關閉了其德國總部的一條生產線。
美國方面指出,去年中國政府支持的國內銀行向中國大型光伏產品制造企業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展期,并表示在清潔能源和太陽能光伏行業,中國政府向國內相關生產企業提供了200項“非法補貼”,包括匯率保護。
據此,SolarWorld等7家在美光伏生產企業,請求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太陽能電池和模塊征收關稅。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程序,一旦在11月初決定啟動調查,那么做出初步決定需要4-6個月,完成整個調查需要約一年時間。在此期間,中國光伏企業對美出口前景將受到巨大影響。
不過,此次貿易戰針對的是中國生產商生產的大于或等于20微米的太陽能光伏電池,不包括使用碲化鎘的薄膜光伏電池,以及硒銦銅太陽能電池以及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等。
美國一向是光伏產業繼歐洲之后的一大市場寄望,一旦失守,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中國最大的光伏組件企業無錫尚德在美國市場占有率還是第一名。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執行秘書長王月海表示,中國企業去美國建廠是否就可以不受反傾銷的影響,還不得而知,要看具體情況。
中美補貼口水仗
與大多數中美貿易戰的戲碼如出一轍,中美光伏企業之間的口水仗在貿易戰前提前開打。
美國方面指出,在上述250億銀行貸款展期中,無錫尚德獲得120億美元,常州天合光能獲得44億美元。這些資金使得這兩家企業能夠迅速規模化產能,降低價格。
對此,無錫尚德方面堅決否認。尚德投資者關系經理張建敏顯得異常氣憤,他反問記者,“以你對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理解,你認為國家對光伏產業有補
貼嗎?”
而主持美國能源部貸款計劃的希爾瓦表示,中國去年給予其大型太陽能制造商的貸款額度達300億美元,是美國政府對企業補貼的20倍。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透露,9月27日晚他接到過美國3家倒閉新能源企業的律師來電,質問中國政府給予國內光伏企業500億美元補貼一事,他回應稱,當年經濟危機時,中國出臺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中央政府拿出1000億元已是不小的負擔,怎么可能隨隨便便拿出500億美元來補貼光伏產業?
王月海則向記者解釋說,美國可能將中國對太陽能產業的一些刺激政策歸為補貼,比如光伏企業在土地和電價上得到的一些優惠,但這些優惠所占的比例太小,不可算作補貼。
王認為,中國在電池板方面的價格優勢,主要來源于中國太陽能行業原材料價格的下跌、工藝的提升和中國勞動力的低成本。
中投顧問研究員李勝茂則表示,如果一定要找一些和補貼有關的項目,也只能找到對產業鏈應用端的補貼,比如,“金太陽工程”中對發電企業在電廠設備購入和安裝費上有50%的補貼,偏遠地區這一補貼達到70%。但他強調,這一政策補貼的受益者是發電企業,沒有惠及任何上游的生產企業。
中投顧問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所有優惠政策在光伏企業利潤中的貢獻占比不到5%,對光伏企業的出口產品定價影響不大。
一家全國光伏龍頭企業的高層對記者表示,中國的光伏企業大部分是民企:“政府不多收稅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目前,全美國的太陽能總裝機只有20吉瓦(GW),不到整個全球市場的5%,而每年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只占到中國全部出口的10%不到。“美國市場不做也就不做了。”上述中國光伏龍頭企業高層表示。
不過,USITC數據表明,中國今年前7個月累計出口14億美元的太陽能面板至美國,比去年全年的12億美元還多。
王月海告訴記者,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電池板屬于低附加值的環節,是中國最有優勢的部分。這也是美國部分企業會單單選擇在電池環節反傾銷的原因。
產能過剩難消化
SolarWorld首席執行官Frank Asbeck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排除在德國市場上也采取申訴的可能,并呼吁各國政府對此進行干預。
口水仗歸口水仗。此次貿易糾紛,讓中國企業更為擔心的是,一旦歐洲也效仿美國,誰來消化國內已經過剩的太陽能電池板產能?
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的主要客戶在歐洲,對歐洲的出口量占90%以上。近年來,這一巨大市場的傳統政府電價補貼不斷被削減,行業資金鏈極為緊張,需求迅速萎縮。
2010年,德國3次減少對光伏產業的激勵額度,預計2012年將繼續減少15%。2011年意大利政府批準新的光伏上網電價,但之后卻又擱淺。而西班牙、法國對光伏產業激勵政策減少,導致全國裝機量銳減。
“政策的調整使得歐洲市場的總裝機量銳減。”IMS Research 全球光伏市場研究總監Ash Sharma表示,“各國針對光伏產業的激勵措施不斷減少,未來這樣的情況可能還將繼續。”
而與市場需求相反發展的是,中國光伏企業則傾盡全力擴大產能。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日前在無錫表示:“近年來國內對光伏需求預測過于樂觀,開足馬力生產,導致產能過剩。就算國內3年內不建新廠,以目前的產能仍能滿足2015年全球光伏市場的總需求。”
研究機構Solarbuzz的數據顯示,中國計劃在2015年將太陽能裝機容量擴大到10吉瓦(GW),是去年底900兆瓦(MW)的10倍多。今年第二季度以來,雖然全球景氣急轉直下,中國幾家大廠仍維持原先的擴產計劃。明年全球太陽能面板產能會比今年成長50%,而市場需求卻最多成長25%。
業界人士均認識到,降低生產成本減少對補貼的依賴才是可持續的光伏發展之道。“我們在行業里做老大,但也付出了許多做老大的代價。”施正榮表示,“尚德將繼續沿著既定的戰略,來實現太陽能光伏成本的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