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全國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在2011年7月前核準建設,并且于年底建成投產的光伏電站,將享受1.1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在2011年7月后核準建設的電站或者在7月前建設,但年底尚未能建成投產的光伏電站,其上網電價為1元/千瓦時。資金通過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此文件的出臺受到市場的極大歡迎,光伏板塊普遍放量增長,它將有利于加快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緩解我國光伏產品過度依賴進口的局面,也將為我國后續正式出臺上網電價法奠定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光伏上網電價的出臺將是整個光伏行業的“強心劑”,其裝機總量超預期也是大概率事件,全行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光伏產業迎來利好無疑也將給超硬材料行業和磨料磨具行業帶來商機,作為多晶硅切割工具的金剛石線和碳化硅刃料需求將會逐步走高。盡管如此,面對光伏熱潮滾滾而來,磨料磨具企業也應該保持理性。因為本次光伏上網電價政策的出臺是在歐洲市場受阻,產業希望在國外市場不景氣而盡快啟動國內市場的訴求的前提下出臺的,在市場需求、太陽能技術、配套政策均不成熟和中國電荒和電力過剩循環怪圈的情況下施行產業連級挑,光伏產業未來的發展存在著一定隱憂。
歐洲市場疲軟 國內發展滯后
過去10年歐洲在全球光伏需求增長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并推動了制造產能的擴張。而最近兩年,歐洲在逐步消減光伏補貼,其中以德國最為明顯。盡管太陽能電力成本快速降低,但是在通往市電同價的路上還有很多監管挑戰需要解決。在短期內,德國電力公司擔心光伏發電容量對于電網的穩定性會產生一些不可接受的風險。結果,電力公司將注意力集中在電力儲存與智能計量技術,這不僅增加了成本與困難度,同時也延遲了光伏的推廣。
2011年上半年歐洲主要光伏市場的衰退,引發中國光伏企業出口困難。外需不振的情況下,許多企業把目光投向國內,過去兩年,在光伏制造企業、地方政府先后強力游說國家發改委之下,光伏電站上網電價最終得以出臺。但面臨的問題是中國的光伏產業發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2010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僅為500MW(全球2010年裝機高達18GW,僅德國裝機就達到將近8GW),國內的光伏組件制造技術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在太陽能技術不成熟,市場發展還處于原始階段的情況下,國內對突如其來的光伏的接納程度和速度都是還未知之數。
光伏政策中有諸多盲點 配套措施嚴重缺失
盡管光伏上網電價的出臺給整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法理依據,但文件本省存在諸多問題,并不是使國內光伏市場取得突破的萬能良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光伏產業研究所、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認為伏上網電價文件存在著幾大問題:一是上網難的問題并未解決;二是1.15元/度電價對市場的啟動有限; 三是文件沒有確定光伏電站的安裝容量上限,四是國內缺乏大型光伏渠道商,五是國內光伏產品質量標準缺失也可能限制了市場應用的進一步擴大。
新聞鏈接:光伏上網電價出臺的冷思考
光伏標桿電價仍難盈利 價格或倒逼磨料磨具企業
此次標桿電價的出臺,明確了上網端價格,而且為了推動產業發展,上網價定得較低,接近成本價。發電企業要確保自己的盈利空間,必須用價格倒逼機制,按照標桿電價確定上游光伏電池采購價格,而光伏電池生產商或迫使切割刃料供應商的綠碳化硅企業或金剛石線企業壓低價格,引發價格倒逼機制連鎖反應。
新聞鏈接:光伏上網電價出爐 價格倒逼綠碳化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