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原料價格暴漲已傷及稀土下游應用企業。
近日,本報記者從山西、贛州和包頭等地的稀土永磁材料企業獲悉,隨著稀土價格上漲,下游稀土應用企業停產面積呈擴大趨勢,大多數企業有囤貨待漲的行為。
山西精誠科技磁材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由于稀土原料瘋漲,部分稀土制造企業已停止生產,轉而囤積原料。
上述負責人解釋,炒礦的利潤遠大于生產利潤,是一些制造企業轉而囤礦的主要原因。以稀土金屬鐠釹為例,成本價在5萬/噸至8萬/噸之間,銷售價格已高達145萬/噸左右,而且價格還有破200萬/噸的趨勢,利潤之大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除了下游制造企業停產囤礦,稀土上游原料供應商和貿易商也存在囤礦行為。
贛州華美公司的一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包鋼稀土(68.40,0.00,0.00%)(600111.SH)、江西銅業(33.39,0.00,0.00%)(600362.SH)、五礦、中鋼等大型生產商及貿易商都囤積了大量稀土金屬及原礦,中小貿易商更是不斷哄抬價格。
雖然稀土價格上漲結束了過去20年我國稀土賣“白菜價”的時代,但在國內稀土供求格局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稀土暴漲對產業鏈的傷害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6月21日,工信部稀土辦公室的一位專家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工信部正在研究稀土定價機制,防止稀土價格繼續暴漲給稀土應用企業帶來進一步損傷。
下游停產囤貨
“囤貨的風險也很大,因為價格到哪里會下來,大家心里都沒譜”
“現在下游生產企業用生死存亡來形容都不為過。”上述山西精誠科技磁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
目前,包括山西精誠科技磁材有限公司在內的大量中小稀土應用企業已處于停產狀態,雖然每月幾萬至上百萬的固定費用虧損暫時還能承受,但稀土價格一日不穩定,企業就一日無法正常生產。
本報記者獲悉,不少應用企業干脆停產“轉行”做起了稀土貿易。
山西磁材行業有名的企業運城恒磁的一位總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的稀土供需結構并未發生改變,但上游原料價格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游漲價,下游只能被動接受,下游企業的大量客戶又不買賬,于是,很多公司為了賺錢,借機停產囤起了原料。
“實際上,囤貨的風險也很大,因為價格到哪里會下來,大家心里都沒譜。”上述運城恒磁總經理表示。
稀土協會籌備組負責人王彩鳳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將原料加工成產品,還不如賣稀土原材料利潤來得高,因此下游應用企業囤積稀土原料,但這種囤貨現象是不可持續的,也許目前日子還不是揭不開鍋,但如果明后年稀土還是“有價無市”,肯定對稀土產業造成很大損傷。
誰制造了稀土暴漲
稀土價格如此暴漲,遠超出了市場的預測范圍,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我國稀土管控政策是稀土暴漲的導火線。但稀土產業鏈自上而下的囤貨行為,以及金融資本、民間資本的進入,則是稀土漲價的主因。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下游應用企業囤礦,中間貿易商和掌握原料供應權的上游企業,也在囤積原料。
本報記者獲悉,包鋼稀土今年的出貨量遠小于開采量,五礦贛州公司、江西銅業的稀土原材料庫存已達到高點。
貿易商則不斷哄抬價格。數位稀土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我國稀土市場缺乏定價機制,基本上處于一種“跟風定價”的狀態。與此同時,由于看漲后市,上游廠家和貿易商不愿意輕易出貨。
此外,金融炒家介入稀土業值得關注。在6月14日的礦業與財富論壇期間,本報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包括高盛在內的不少金融機構都介入稀土交易。
一家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的華人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國際金融炒家的介入,意味著稀土隨時有可能從高點跌落下來,屆時,中國稀土產業鏈上的企業將苦不堪言。
尋求合理定價機制
目前,稀土價格暴漲帶來的潛在風險已引起工信部的關注。
工信部稀土辦公室的一位專家告訴本報記者,工信部與國內主要稀土企業商討稀土定價問題。
王彩鳳說,提高稀土的價格和價值,不是將價格在短期內抬到離譜的高度,而是根據整個產業鏈的供需現狀穩定在合理區間。
中國稀土學會一位專家表示,稀土價格非理性暴漲,將給行業帶來巨大風險,因為稀土的終端需求目前依然掌握在日本、歐洲等國家。
中科三環(19.33,0.00,0.00%)證券事務代表田文斌表示,公司是下游板塊釹鐵硼的龍頭,隨著稀土價格的提高,公司的產品相應也會提價規避風險,但公司最大的困惑是看不清原材料價格還能漲多高,萬一下游客戶因為漲價太多而失去的話,對公司而言,風險就太大了。
至于如何形成合理的稀土價格機制,政府部門和企業均處于摸索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