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回歸。
最新數據顯示,作為藍籌股中流砥柱的鋼鐵板塊,已經連續四個月超越大盤漲幅。去年12月以來,鋼鐵股指數的月度漲幅分別為0.94%、2.70%、4.47%和4.36%,而同期滬指漲幅分別是-0.43%、-0.62%、4.1%和-0.79%。
3月28日,深交所正式撤銷對*ST釩鈦(000629.SZ)的“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摘星脫帽后的*ST釩鈦變為攀鋼釩鈦。同時,該公司公告稱,國家發改委批文同意其資產置換方案。
根據方案,攀鋼釩鈦將持有的攀鋼集團攀枝花鋼釩公司100%股權等15家企業股權及相關資產,與鞍鋼集團所持有的鞍千礦業公司100%股權、鞍鋼集團香港公司100%股權和鞍鋼集團(澳大利亞)公司100%股權進行置換。由此,鞍鋼集團與攀鋼集團的整合終于塵埃落定。
在“十二五”鋼鐵行業發展思路逐步明晰的當下,鞍鋼集團重組攀鋼釩鈦的案例不會是孤例。對于中國的鋼鐵行業來說,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即將到來。
在3月21日舉行的“2011(第二屆)中國鋼鐵規劃論壇”上,發改委和工信部有關人士透露,“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將按照區域劃分進行產能調整。此外,提高鋼鐵產能集中度,形成鋼鐵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將成為“十二五”期間的首要任務。
據悉,鋼鐵產能調整將分區域進行,華東、華北、東北鋼鐵產能集中區將逐步減量,中南、西南地區產能淘汰一部分,西部區域則適度增加鋼鐵產能。
同時,“十二五”期間,前10家鋼鐵集團的產能比例要從目前的48%提高到60%,并在全國范圍內通過行業兼并重組,整合已有的2000多家單純軋鋼廠,培育起100家左右的區域鋼鐵集團。
多名鋼鐵專家解讀,國內主要鋼鐵公司幾乎全部上市。“十二五”期間國內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將波及到數量眾多的鋼鐵上市公司。
鋼企重組浪潮
與以往不同的,國內鋼鐵業這次重組浪潮的掀起,較以往有更為深遠的產業布局意味。正因如此,鋼鐵上市公司之間的重組,就顯得尤為令人矚目。
在鞍鋼的重組方案獲批前,山東鋼鐵集團也在運作同樣的計劃。不同的是,山鋼集團旗下兩個上市公司,萊鋼股份(7.56,0.00,0.00%)(600102.SH)與濟南鋼鐵(3.59,0.00,0.00%)(600022.SH)之間的重組長跑仍在繼續。
2011年2月18日,萊鋼股份與濟南鋼鐵同時發布內容相同的停牌公告,稱接到山鋼集團的通知,其正在籌劃與公司相關的重大資產重組事宜,公司股票自當日起停牌。
此前,兩家公司的重組方案因現金選擇權的爭議遭到萊鋼股份股東大會否決,已二度折戟。但山鋼集團沒有放棄重組計劃,兩家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重組工作正在進行”。目前,萊鋼股份和濟南鋼鐵仍舊停牌。
事實上,推進萊鋼股份與濟南鋼鐵重組事宜之時,山鋼同時還在運作另一件更為棘手的事情。作為山東省第一國企,山鋼集團計劃對產能相對落后的日照鋼鐵進行重組,并主導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以整合山東鋼鐵行業,完成產業布局。
這一過程同樣曲折。在日照鋼鐵實際控制人杜雙華(專欄)回歸之后,重組工作三度擱淺。目前看來,雙方的焦點都放在山鋼如何支付日鋼近450億元的評估價值上。或許,動用工行、農行等金融機構上千億的銀行授信已成為山鋼唯一的選擇。
山鋼在愁錢,首鋼卻處在無盡的等待之中。去年10月28日停牌以來,首鋼股份(4.42,0.00,0.00%)(000959.SZ)正與控股股東及有關方面就重大資產重組事宜深入溝通、協商,工作進展緩慢,半年時間里幾乎沒有任何動靜,至今尚未復牌。
但是,面對眾多中小股東的質疑,首鋼已經簽下軍令狀,將實施重組的日期定在2011年6月30日。
相對于山鋼和首鋼重組工作忐忑的遭遇,河北鋼鐵(3.99,0.00,0.00%)(000709.SZ)對與河北地區民營鋼企的重組則顯得輕松許多。50天的時間里,河北鋼鐵“鯨吞”省內12家民營鋼鐵企業,幾乎將轄區內的民企一網打盡。
華泰證券(13.98,0.00,0.00%)一位分析師指出,鋼鐵上市公司重組加快,各個區域的鋼鐵產能會逐步的調整,并集中少數大型鋼鐵集團手中,從而完成鋼鐵行業布局的調整。而這,正是“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必將發生的變化。
以山西為例,在其編制的《山西省鋼鐵行業重組整合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到2015年,山西地區形成以太鋼和首鋼長治鋼鐵為主的“雙巨頭”格局。
其中,太鋼將對山西五個區域的眾多小型鋼鐵企業實施重組整合,重組后的太鋼年產能將達到4000萬噸,在山西鋼鐵行業所占的比重增至80%。
“目前看來,跨區域的重組效果不會很大,重組基本都是在同一個區域進行,這是產能在區域集中的要求。”上述華泰證券分析師稱。
搶跑“十二五”
面對“十二五”來勢洶洶的洗牌預期,國內鋼鐵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型鋼企通過布局產業鏈,來增強公司的戰斗力;而小型的私企,命運卻顯得不甚明朗。
4月1日,武鋼股份(4.73,0.00,0.00%)(600005.SH)配股繳款收官,其公告擬融資87億元收購鄂鋼集團,使其冷軋產品生產線與上市公司現有產能形成互補,完善產品結構。
此前,自2008年開始,武鋼連續出擊海外,先后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國拿到8個鐵礦石資源項目,權益礦保有量超過60億噸。
另一方面,在產業布局上,武鋼拿下防城港精品鋼鐵基地的項目,試圖通過這個東南沿海港口打開國外市場。
寶鋼則欲通過湛江項目,將觸角伸向華南。
同樣把觸角伸到產業鏈上游的,還有包鋼股份(7.48,0.00,0.00%)(600010.SH)。3月12日,包鋼股份公告稱,將以定向增發的方式,向包括控股股東包鋼集團在內的特定對象發行不超過16.3億股A股,募集不超過60億元資金,用于收購包鋼集團巴潤礦業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及白云鄂博鐵礦西礦采礦權。
大型鋼企神勇進軍的同時,小型鋼企則打算離場。
與寶鋼重組的希望破滅之后,2011年1月10日,廣鋼股份(7.68,0.00,0.00%)(600894.SH)發布重組公告稱,廣日集團將為其注入優質資產,“凈殼出讓”的廣鋼搖身變為電梯企業。此舉首開鋼企退市先河,廣鋼也成為國內第一家退市的上市鋼鐵企業。
對于擁有資本和政策優勢的大型國企來說,重組兼并或者轉型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對于規模較小的私營企業來說,似已沒有太多選擇余地。
作為全國最大鋼鐵民企的掌門人,沙鋼集團董事長沈文榮(專欄)正面臨一個艱難的決定:面對寶鋼提出的收購沙鋼20%股權的意向,被譽為“鋼鐵沙皇”的沈文榮左右為難。
毫無疑問,帶上一個“國”字對于沙鋼能否成為“中央軍”至關重要。而成為“中央軍”,對于沈文榮來說,則必須放棄部分決策權,甚至是交出決策權。
“私營企業要想在這波重組中生存下來,一是積極尋求被重組,找到避風港;二是要真正淘汰低端產品,引入先進生產線,以不斷增強的實力應對市場風浪。”針對當下私營鋼鐵企業的命運,意達鋼材信息網分析師吉良德直言。
長城證券分析師喬培濤指出,鋼鐵企業重組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權利與利益的再分配過程。這一過程中,中央與地方、國企與民資,各方利益的博弈與平衡,將成為決定這場重組浪潮結果最終的因素。
正是在這些因素影響下,不論是大型企業間的強強聯合,還是大小企業間的重組兼并,其過程往往一波三折,并不那么順利。
“目前,我看到的重組成功案例只有八一鋼鐵(14.41,0.00,0.00%)(600581.SH)。”喬培濤直言,鋼鐵企業作為地方財政的支柱產業,其重組過程在企業行為之外,更多的受到地方政府干預,重組過程已不是單純的企業行為,導致重組之后企業貌合神離,并不能達到融合經營的目的。
機構大幅減持
雖然市場表現超越大盤,但大智慧(22.18,0.00,0.00%)統計數據顯示,在鋼鐵行業整體利潤降低,行業即將洗牌之際,一向嗅覺靈敏的基金卻在減倉待變,或清倉撤退。
其中,鞍鋼股份(7.92,0.00,0.00%)由年初的12只基金建倉,減至年末的2只。基金持股占流通股比例從9.89%減少至3.32%,持股量從17875萬股,降到6005.8萬股。
武鋼股份2010年末基金持股數從9只減為2只,基金持股比例也從5.92%降為0.11%,持股數量從18575.4萬股,驟減至356.4萬股。寶鋼股份(7.07,0.00,0.00%)去年初有22只基金加倉,但及至年末,只剩7只基金堅守,持股比例也從3.36%降為0.3%,持股數從58866.6萬股大幅縮減為5230.5萬股。
萊鋼股份從去年初8只減到年末1只,持股比例從14.79%銳減至1.39%。八一鋼鐵年初有14只基金潛伏,到年末也只剩5只,持股比例從13.29%降至4.03%。
唯一被機構追捧的,只有靠著重組題材和摘星脫帽預期吸引眼球的攀鋼釩鈦。數據顯示,2010年初只有5只基金潛伏該股,到年末增至12只,持股比例則從2.59%增至4.04%,達12849.1萬股。
包鋼股份在2011年之前沒有大的變動,從年初的8只變為年末的6只,但基金的流通股持股比例從3.58%上升為4.43%。
德邦證券指出,鋼鐵板塊表現不佳的根源,在于受到上游原材料的擠壓導致盈利水平的下降,其本身的估值水平沒有降低。在此情況下,不少機構也將焦點放在具有區域發展優勢、資源優勢及產品有較高成長性的上市公司。
正因為如此,即將成為鞍鋼集團礦產資源平臺的攀鋼股份,會在鋼鐵行業走勢偏弱的情況下,依然受到基金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