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1月5日在第二屆中國開放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分析指出,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于加工貿易,而加工貿易順差主要產生于外資企業。人民幣匯率調整對減少貿易順差的作用十分有限。為改善貿易平衡問題,蔣耀平指出,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預見性,避免大的波動,另外,要積極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出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指導意見。
順差主要產生于外資企業
自2001年至今,我國貿易順差逐步遞增,至2008年達到2954.6億美元高點。2009年金融危機讓順差有所調整,蔣耀平預計,今年順差與去年基本持平。
較高的順差在增加外儲的同時也產生了國際收支不平衡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但是,外部更多看到的是順差的數量,并未正確梳理其結構與利益的關系。
從貿易結構看,形成順差的主要有三大塊: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其他貿易。近十年的數據顯示,加工貿易順差基本逐年提高,而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則幾乎均為逆差,蔣耀平指出,這意味著順差都來自于加工貿易,特別是進料加工更占了其比重的96%。
從企業構成來看,加工貿易順差主要產生于外資企業。從2000年到2009年,外資企業占順差比重從64%提升到84%,加工貿易的外資企業更是占順差的大部分。
“加工貿易順差產品的實質是外資產業轉移的結果。”蔣耀平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兩國的貿易順差不能完全反映實際的利益格局,“加工貿易的順差產生在中國,利益則是由全球分享。”
故而,面對諸多因順差對人民幣匯率施壓的聲音,特別是美國反反復復的指摘,蔣耀平指出,從整個貿易結構看,調整人民幣匯率,對減少中美順差十分有限。中美貿易順差的80%是在產業內、跨國公司內完成,受人民幣匯率影響較小。人民幣匯率對順差特別是中美之間的順差是沒有完全對應關系的。
相關貿易政策將保持穩定
由于加工貿易是造成順差的主因,促進加工貿易轉型無疑成為改善貿易平衡的重要抓手。
醞釀已久的《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指導意見》將盡快出臺,鼓勵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增值鏈,穩步推動向中西部轉移,鼓勵增量向特殊監管區域集中。與此同時,“兩高一資”項目也將得到更嚴厲的控制。
另外,減少順差并不能依靠減少出口,而是要通過擴大進口促進平衡。蔣耀平透露,要積極研究探討對加工貿易實施特定差別的出口轉內銷專項政策,對個別產品將專門研究專項政策利于其出口轉內銷。
蔣耀平說,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現有地位是由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決定的,必須經過相當時間的儲備和積累,才可能實現從制造到創造,在今后一個時期內,仍要保持相關政策的穩定性和預見性,避免大的波動,在穩定中完善政策,這仍然是現階段我國的必然選擇。
他強調說,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不是單個企業、單一產品面臨的任務,也不僅僅是外貿環節的問題,關鍵是整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要通過自主創新,在保持中國制造優勢的同時,形成中國創造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