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黎翔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風電設備商走向海外是必然趨勢,原因是國內的風電市場初步呈現出“僧多粥少”的現狀,各類風機設備有了產能過剩的跡象,公司2011年有比較明確的走向海外的戰略計劃。
分析人士表示,風電設備商近期面臨著競爭加劇、毛利率下滑的壓力,而日前剛結束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又招出低價上網電價,也使得風電設備商加速了開拓海外業務的步伐。
整機價格一年降三成
孫黎翔表示,我國目前有80多家風電整機生產廠家,其中包括很多質量不如人意的企業,但無論如何,整體數量已經達到了全球其他國家風機設備商數量的幾倍。
據了解,受技術進步、原材料成本下降以及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我國陸上風電整機的市場價格持續下降,目前已經從之前超過5000元/千瓦的價格跌入了低于4000元/千瓦的水平,一年內成本就下降了接近三成。對于整機生產商而言,毛利率下滑成為巨大的潛在風險。例如,金風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表示,今年我國將新增1700萬千瓦風電裝機,其中前三甲設備商供貨量將超過1000萬千瓦,可見,國內的風機設備生產商的整合與洗牌已經迫在眉睫。
據了解,國電聯合動力是國內最早一家生產出具有低電壓穿越能力的風機設備,這也是為了符合電網對風電并網的技術要求。盡管在技術方面存在一定的領先優勢,國電聯合動力有關人士表示,公司未來還是必須走向海外,原因是國內在風機制造的核心技術方面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公司希望能夠與海外風電巨頭有進一步的合作。同時,金風科技、華銳、長征電氣也紛紛加快拓展海外業務。
海上風電是競爭重地
日前我國舉行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中產生的上網電價大幅低于預期,甚至接近陸上風電標桿電價,這使國內風電設備商感到絲絲涼意。
對此,中國風能協會理事長施鵬飛表示,此次海上風電招標電價并不能反映海上風電的真實建設成本,原因是為了低價中標,開發商在方案中都將概算和風險因素壓到最低,在未來20年經營期內難以達到,中標電價并非合理電價。
盡管如此,全球海上風電開發還在繼續探索,而國家能源局權威人士也透露,未來將繼續舉行類似的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長期支持海上風電的開發。眾多風電設備商更是在海上風電領域的大容量風機生產和技術研發方面做足了功課。
數據顯示,2009年世界海上風電新增容量69萬千瓦,其中中國新增了63兆瓦,占到新增容量的9%。截止到2009年底,全球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10萬千瓦,2009年海上風電占風電總裝機容量1.6億千瓦的1.25%。
施鵬飛表示,預計到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有望達到500萬千瓦,到2020年累計裝機有望達到30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