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鞏固和提升原材料工業基地地位,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正式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近日,本報就《方案》出臺的相關背景與政策取向專訪了起草組負責人、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高云虎。
危機凸顯結構矛盾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原材料工業在中部六省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產業基礎較好,經過多年發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業已成為中部地區的支柱產業。2008年,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增加值超過8000億元,占中部地區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 30%,形成了一批實力比較雄厚、布局比較合理、優勢比較突出的原材料工業基地。
“但是,由于多年粗放式發展,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高云虎說,這些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產業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偏小,產業布局不合理,如江西稀土冶煉企業平均規模不足2000噸,河南規模以上氮肥企業平均產量不足10萬噸,湖北磷肥企業平均產量不足4萬噸;落后產能比重較大,湖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僅3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技術裝備水平不高,河南48條軋鋼生產線中僅有4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創新能力亟須增強,企業研發投入少,多數企業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比較單一,高附加值產品少,多數產品位于價值鏈低端;節能減排壓力大,山西每年仍有40億立方米焦爐煤氣直接燃燒排放;資源保障程度越來越低,中部地區油氣資源貧乏,鐵礦石自給率不足20%,如安徽銅精礦90%以上依賴進口,河南鋁土礦保有儲量僅能維持企業6~7年正常生產需要。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這些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暴露,給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充分認識加快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緊緊抓住當前有利的市場環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推動產業升級,為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贏得發展的先機和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云虎表示,為不斷提高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出了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強組織協調、注重政策引導、改善市場環境,發揮政府部門在抑制產能擴張、整合社會資源、推動跨區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堅持兼并重組與體制創新相結合。扶優扶強,支持企業通過聯合重組整合產業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深化改革,加快構建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體制和機制。
三是堅持技術改造與淘汰落后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功能,積極采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大力開發新材料,培育新的增長點。
四是堅持發揮本地優勢與區域產業互補相結合。根據各地區資源環境、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加快整合上下游產業,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提高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整體競爭力。
提出具體量化指標
高云虎表示,《方案》主要任務是鞏固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現有優勢,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技術工藝裝備結構和區域產業布局,形成若干由大型企業集團主導、產業鏈完整、技術水平高、配套設施完善、具有循環經濟功能的產業基地,構筑符合國家區域戰略定位、滿足市場需求、優勢互補的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新格局。
此次對調整目標提出了具體的量化指標,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兼并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有色金屬企業兼并重組取得新突破,重點培育1~2家具有國際競爭力、5~8家在國內領先的大型企業集團;鋼鐵冶煉企業數量得到較大幅度壓縮,培育1家具有國際競爭力、2~3家在國內有較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集團;建材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取得新進展,培育1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建材企業集團,初步形成8家以上年產能超千萬噸的區域性水泥企業集團;化工行業兼并重組取得積極成效,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0家以上。
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金屬和非金屬深加工產品、精細化工產品比重進一步提高,為新能源、電子信息、裝備、航空航天、國防軍工等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新材料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玻璃深加工率達到45%,中高檔建筑陶瓷占陶瓷比例達到40%,高端石化產品自給率明顯提高,高濃度化肥比重提高到80%。
落后產能按期淘汰。全面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爐,30噸及以下的轉爐和電爐,逐步淘汰160kA及以下鋁電解槽,限期淘汰年產5萬噸以下鉛鋅冶煉廠、年產1萬噸以下金屬鎂等小有色企業,爭取全面淘汰中部地區落后水泥和玻璃產能,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8萬噸以下合成氨裝置。
技術進步明顯加快。力爭在關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品研發、生產和應用技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60%以上產品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采用富氧底吹等先進技術的鉛冶煉能力達70%,無鉻高檔堿性耐火材料實現產業化,新型自主創新煤氣化技術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
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與資源稟賦、市場規模、環境承載能力等相協調的原材料工業布局進一步優化,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線和能源、資源產地的原材料工業基地進一步壯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區域特色、比較優勢明顯、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原材料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明顯下降,能源消耗達到國家限額標準,基本實現余熱余能100%回收利用,硫利用率達到 97%以上,廢渣100%無害化處置,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雙達標,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升。
加快企業兼并重組
高云虎表示,中部地區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市場倒逼機制,引導企業聯合重組或建立戰略聯盟,鼓勵生產要素向武鋼等大型企業集團集中。如支持武鋼集團積極開展區域內和跨區域的聯合重組,努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企業。推動馬鋼、太鋼、華菱等與省內外企業聯合重組,形成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推動安鋼、新鋼等與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跨區域重組,努力減少區內鋼鐵企業數量。
同時,要加快區域內外有色金屬礦產、冶煉、加工資源的整合,充分發揮中鋁、五礦、江銅、銅陵有色、湖南有色、豫光金鉛、大冶有色等大型企業集團在整合中部地區有色金屬產業中的主導作用,提高資源控制力,提高產業集中度。鼓勵煤、電、鋁企業聯姻重組,實現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鎂、鎢、錫、銻、鉬、稀土、黃金等產業集約化發展,支持重點骨干企業橫向并購,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按照煤化一體化原則,依托山西晉煤、陽煤、太化、河南煤化、中平能化、淮化等骨干企業,加速整合省內外煤化工上下游產業,打造大型煤化工企業集團。依托宜化、興發、洋豐、銅化、中鹽、沙隆達等大型企業,推進磷、鹽、農藥等特色化工企業的兼并重組。積極發揮中石化、中國化工、中海油、中石油等戰略投資者,在中部地區化工產業重組中的引領作用。
中部地區要進一步發揮海螺、中國建材、中材、華新、天瑞、三峽新材、長利玻璃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水泥、玻璃、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等行業的兼并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高云虎指出,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優勢,嚴格控制初級資源類產品產能的盲目擴張,著力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原材料工業,大力開展節能減排降耗,推行清潔生產,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與此同時,要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勢互補、合理布局,把促進產業集聚作為優化原材料工業布局的重要途徑,推動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發展,進一步發揮中部地區原材料工業基地的整體優勢。
結合鋼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技術改造,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加快布局調整。重點發展武鋼、馬鋼沿江沿海鋼鐵基地,推進合鋼等城市鋼廠搬遷改造。進一步鞏固太鋼、舞鋼、華菱等特色鋼鐵基地地位,加快安鋼、新鋼等產業基地結構調整步伐。充分發揮中部地區能源和有色金屬資源優勢,進一步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和重點地區配置。建設中鋁、魯能晉北、新安等鋁工業基地,發展江銅、銅陵、大冶有色銅工業基地,優化河南和湖南鉛鋅生產加工基地、贛南及湘中南鎢銻稀土等稀有金屬基地建設。
同時,要調整優化中部地區石油化工產業布局,加快建設武漢乙烯生產基地,有序建設山西和河南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進一步突出提升和壯大化肥產業,發展精細化工園區。支持河南、湖北、安徽形成大型、優質、高檔浮法玻璃原片生產及深加工基地,促進河南、山西耐火材料加工園區集約化發展,抓住沿海產業轉移機遇,利用原料優勢,進一步發展江西、湖北陶瓷基地。
高云虎最后表示,各省級工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原材料工業的行業管理、政策引導和協調服務。認真研究本地區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實施措施: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深化改革,消除制約結構調整的體制性障礙;突出低碳經濟理念,落實減排目標;強化行業標準管理,嚴格市場準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快技術進步;開辟多元化資源渠道,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建立信息溝通平臺,發揮信息引導作用。